跟着小鱼学习光盘刻录,简单易懂的操作方法全解析
- 问答
- 2025-09-24 20:24:28
- 2
一个技术小白的血泪史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刻光盘时的场景——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电脑桌上堆满了空白的CD-R,而我盯着Nero界面上密密麻麻的按钮,大脑一片空白。"这玩意儿真的比U盘难用一百倍吧?"我对着屏幕嘟囔,手指在键盘上悬停,像在拆炸弹。
为什么我要学刻盘?
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我妈翻出一堆老照片,非要我"存进光盘里,安全",我试图解释云盘和硬盘的好处,但她坚持认为"光盘不会中毒"(她的原话),行吧,孝心驱动下,我决定硬着头皮学刻录。
第一步:买光盘,踩坑预警
你以为随便买张空白盘就行?太天真了,我在某宝上搜"CD-R",结果跳出一堆"音乐专用""档案级""可擦写"的选项,价格从5毛到20块不等,客服小哥热情推荐:"亲,要长期保存选金盘哦!"我心想:"金盘?镀金的吗?"后来才知道,所谓金盘只是反射层材料不同,防氧化稍好一点——但对我这种"刻完就塞抽屉"普通盘足够了。
第二步:软件选择,Nero还是ImgBurn?
网上教程清一色推荐Nero,但安装完我就后悔了——界面复杂得像飞机驾驶舱,还有一堆付费弹窗,直到朋友小鱼(一个沉迷复古科技的怪人)甩给我一句:"用ImgBurn啊,免费又小,傻瓜都会。"
果然,ImgBurn打开后只有五个按钮:"刻录镜像""刻录文件""擦除光盘"……简单到让我怀疑人生,小鱼在旁边补刀:"你看,你之前折腾Nero的样子,像极了试图用火箭筒打蚊子。"
实战:第一次刻录,差点翻车
- 文件整理:我把照片塞进一个文件夹,命名为"老妈珍贵回忆勿删",结果发现总大小780MB,而CD-R只有700MB容量,只好临时删掉几十张模糊的风景照(我妈后来追问"我站在黄山迎客松旁边的那张呢?"——这是后话了)。
- 刻录速度:软件默认是"最大速度",小鱼突然喊停:"慢着!速度调低点,不然容易飞盘!"(后来查证,高速刻录确实可能影响稳定性,尤其对劣质盘。)
- 最终确认:点了"刻录"后,光驱开始嗡嗡响,声音像极了我家破壁机榨豆浆,紧张地盯着进度条,生怕突然弹窗报错——还好,12分钟后,光盘吐了出来,表面多了几圈神秘的彩虹纹。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细节
- 标签面别乱写:我用油性笔在光盘背面写了"照片2023",小鱼看到后惨叫:"大哥!光盘数据层离背面就0.1毫米,你用力写字可能直接刮废它!"(正确做法:用光盘专用笔,或者贴标签纸。)
- 保存玄学:网上有人说要竖着放光盘,避免受潮;还有人建议套上无酸纸袋,我妈听完直接塞进了饼干盒里,和她的毛线针放在一起——至今没出问题。
小鱼的冷知识彩蛋
"知道为什么光盘容量是700MB吗?"小鱼啃着薯片问我,"因为当年索尼和飞利浦吵架,一个说650MB够用,一个非要900MB,最后折中取了700。"——这种毫无用处的知识,大概只有刻盘时才会想起来吧。
刻盘是一门怀旧手艺
如今看来,刻光盘就像用传真机或者拨号上网——技术过时,但偶尔需要时又不得不学,整个过程充满笨拙的仪式感:挑盘、纠结速度、等待进度条……而当我妈终于把那张光盘放进老DVD播放器(对,她坚持用这个看照片),眯着眼说"还是光盘清楚"时,我突然觉得,这些麻烦也算值了。
(PS:如果你也想尝试,—别买杂牌盘,别手贱擦背面,还有,找个像小鱼这样的朋友在旁边吐槽。)
本文由寇乐童于2025-09-24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