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前沿科技与计算机应用:PSCC2015国际会议探索创新发展趋势

哎,PSCC2015…这名字现在听起来都有点复古味儿了,对吧?但翻出当年的论文集和笔记,那股子热气儿好像又冒上来了,那会儿在杭州,天气闷闷的,酒店冷气开得足,一进会场眼镜片上全是雾,我记笔记的本子,边角都给手汗浸得有点皱巴巴的。

当时大家聊什么来着?哦对,深度学习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那种“哦这个有意思”的玩意儿了,开始真刀真枪往各种地方扎,但你说奇不奇怪,现在回头看觉得理所当然,那时可完全不是,有个来自北欧的教授,名字我忘了,就记得他毛衣袖子都起球了,在茶歇时候端着咖啡跟我嘀咕,说他们用CNN处理气象数据,预测小范围降雨,“但总感觉…像在用一个巨大的黑箱子,你塞进去一堆东西,它吐个结果,你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他当时那个表情,有点兴奋,又掺杂着很深的困惑,手指头无意识地在纸杯上敲,这种不确定性,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前沿状态吧?不像现在,什么都给你封装成API,调用就完事了,反而没那种…嗯…亲手撬开贝壳找珍珠的笨拙和惊喜了。

我记得还有个分会场,讨论“物联网”的——那词儿当时可真时髦,现在都快被说烂了,一个印度团队展示了用低成本传感器监测农田的方案,PPT做得挺朴素的,甚至有几页排版有点乱,但讲的人眼睛发亮,说这能让小农户用很少的钱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台下有人问数据安全和隐私怎么办,他们愣了一下,然后很实诚地说“We are still working on that part…” 会场里就响起一阵善意的、理解的轻笑,那种感觉就是,大家知道问题一大堆,但方向是笃定的,先跑起来再说,现在想想,那种粗粝的、充满漏洞但生机勃勃的尝试,比后来很多包装完美的方案更打动我。

茶歇时候的闲聊才更有意思,我跟一个国内来的工程师蹲在走廊外边抽烟——不对,我不抽烟,是他在抽,我就站着——他抱怨说公司逼他们用某个新出的框架,文档烂得一塌糊涂,社区也没几个人,“全靠猜和试,一天能踩八个坑。”他说这话的时候倒不像抱怨,更像一种炫耀,一种“老子在最前线”的得意,那种对技术最直接的、带点情绪的触碰,会议上那些光鲜的PPT里可看不到。

晚上几个熟人凑一堆吃饭,聊嗨了,就开始“胡思乱想”,有人说,以后芯片会不会直接植入大脑啊,另一个就笑他科幻片看多了,但笑着笑着又认真起来,讨论如果真的可以,那“我”和“机器”的界限在哪?这种话题现在聊可能觉得老套,但在那个时候,AlphaGo还没出世,一切皆有可能的预感特别强烈,我们甚至争论起如果AI有了意识,该不该给它公民权…争得面红耳赤,啤酒瓶倒了好几个,那种不严谨的、跳跃的、甚至有点幼稚的思维碰撞,现在反而很难得了,大家都太“正确”,太“规范”了。

所以PSCC2015给我留下的,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具体技术突破,更多的是那种…氛围,一种技术变革前夜特有的、混杂着焦虑、兴奋、迷茫和无限想象的状态,报告里可能写着严谨的公式和曲线图,但报告之外,是起球的毛衣、排版凌乱的PPT、茶歇时的咖啡渍、走廊里的烟味、还有深夜啤酒杯上的水汽,这些细节拼在一起,才是那个阶段真实的温度。

现在技术是更厉害了,也更成熟了,但那种集体探索的、略带慌乱的“青春期”感觉,好像也一去不复返了,偶尔翻到那些皱巴巴的笔记,还挺怀念的。

前沿科技与计算机应用:PSCC2015国际会议探索创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