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QQ部落]构建个性化社交网络,畅享多元交流乐趣与无限可能!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手机里那个QQ部落,还是我表妹强行给我装的,她说“姐,你整天除了工作就是刷剧,社交圈都快萎缩成一个小黑点了,试试这个呗。”我当时心里嘀咕,这都什么年代了,还QQ……不都微信天下了吗?但碍于情面,就随手点了个下载。

结果这一用,嘿,还真有点意思,它不像朋友圈那种,得端着,发个早餐图都得琢磨滤镜会不会显得太刻意,部落这地方,一开始感觉乱糟糟的,像个巨大的、没人管理的线上跳蚤市场,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有研究古代铠甲复原的,一群人对着几张模糊的出土甲片照片争论得面红耳赤;有专门分享冷门城市下水道井盖涂鸦的,你能想象吗?就拍井盖,还拍出美学来了;甚至还有个小组,成员每天就分享自己做的梦,离奇曲折,比电视剧还精彩,这种杂乱无章,反而有种野蛮生长的活力,让我想起早年的论坛,有种推开门不知道会遇见谁的惊喜感。

我开始试着捣鼓自己的小地盘,头像换了个自己画的、线条歪歪扭扭的小怪兽,简介就写了句“一个试图在数据流里捞月亮的普通人”,没想到,就这么个随意的开场,还真吸引来几个……嗯,怎么说呢,同频的怪人,有个叫“盐汽水泡月亮”的姑娘,在我分享了一首自己弹的、还磕磕绊绊的吉他曲后,留言说想起了她高中晚自习后空荡荡的操场,我们就这么聊起来了,从音乐聊到各自城市凌晨四点的天空,完全没在意对方是做什么工作的、赚多少钱,这种交流,特别轻,像羽毛拂过,但又有点真实的温度,它不追求“有用”,就是一种……情绪上的确认,哦,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人,也有过类似稀里糊涂的感受。

当然也有尴尬的时候,有一次我加入了一个读书部落,想讨论一本挺晦涩的小说,结果一进去发现人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聊同名改编剧的男主角有多帅……我发了一段自己觉得挺有深度的分析,半天没人理,最后有个好心人私信我:“姐妹,咱这圈地自萌,讨论颜值就好哈。”我顿时觉得脸发烫,赶紧默默退了出来,这种错位感也挺真实的,提醒我,所谓的“同好”内部,也隔着无数条岔路。

最让我着迷的,是那种“创造”的感觉,你可以自己建部落,定规矩,我一时兴起,建了个叫“废弃声音收集站”的部落,鼓励大家上传那些非音乐的声音:老式收音机的调频杂音、踩在厚厚落叶上的咔嚓声、夏夜持续的蝉鸣……一开始就我自己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发,像个守着一片荒地的孤僻小孩,但慢慢地,真的有人加入,贡献出他们录到的雨打芭蕉、集市喧嚣、甚至工厂机床的轰鸣,我们听着彼此上传的“废声音”,在下面留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居然构建出一种奇特的、基于听觉的共同体,这感觉,就像是在庞大的社交沙漠里,亲手垒了一个只属于我们几个人的、奇形怪状的小小堡垒。

你说它完美吗?一点也不,界面有时候会卡顿,推送机制也傻傻的,经常给我推一些我完全没兴趣的游戏广告,有些部落里也会有无聊的争吵、或者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它显得没那么“平台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有瑕疵的社区,你在这里能摸到人的痕迹,好的坏的都有,而不是被算法精心修剪过的、光滑到令人窒息的信息茧房。

我每天还是会习惯性地上去刷一刷,像巡视自己的小花园,看看那些“怪咖”朋友们又分享了什么新发现,它没有改变我的生活,也谈不上是什么不可或缺的App,但它确实在我规律如钟摆的日常里,凿开了一个小口子,透进来一些不一样的光怪陆离,它让我觉得,社交网络或许还可以有另一种模样,不那么追求效率和连接,更像一个允许迷路、允许发呆、允许你以任何一种舒服姿态存在的……线上广场,也许,真正的无限可能,就藏在这种看似无序的、充满人情味的缝隙里吧。

[QQ部落]构建个性化社交网络,畅享多元交流乐趣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