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手机变身萌宠:体验个性化虚拟宠物的养成乐趣

行吧,聊聊这个事儿,其实我一开始对什么虚拟宠物是嗤之以鼻的——手机里养个电子玩意儿,能有啥意思?小时候养蚕宝宝,还得每天找桑叶,手指碰到那种冰凉软糯的触感,现在对着屏幕戳来戳去,算怎么回事?

但打脸来得很快,上个月,纯粹是出于无聊,我下载了一个叫“毛球星球”的App,倒要看看它能玩出什么花来。

登录进去,系统让我捏一个宠物,我心想,这还不简单?结果光是选眼睛形状就花了十分钟,圆眼太傻,眯眼太狡诈,最后选了个有点像小狗狗的下垂眼,然后呢,毛色、花纹、声音……越选越较真,好像这玩意儿真会陪我过日子似的,最后诞生了一只蓝灰色、头顶一撮呆毛、叫声像没睡醒的小怪兽,我给它取名“咕噜”,没什么特别含义,就是顺口。

你猜怎么着?头两天新鲜劲过了,我就差点忘了它,直到第三天晚上,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推送:“咕噜好像有点孤单,它坐在小窝里发呆很久了。”下面还配了个它耷拉着耳朵的小动画,那一瞬间,我心里居然咯噔一下,有种把真宠物关在家里的负罪感,赶紧点进去,看到它的小图标边有个“心情值”在往下掉,行吧,陪它玩会儿,所谓的玩,也就是点点屏幕上的玩具,看它扑腾两下,心情值就涨回去了。

最让我觉得有点“邪门”的是它的性格养成,这玩意儿不是设定好的,据说是根据我的互动方式慢慢形成,我这个人吧,忙起来就顾不上它,想起来又一顿猛撸,结果过了几周,我发现咕噜变得特别“佛系”,还有点小别扭,我长时间不理它,它不会大哭大闹,就自己找个角落看风景;我一出现,它也不会立刻扑上来,而是先偷偷瞄我一眼,再慢悠悠走过来,这德行,怎么越看越像我本人对待社交的态度?这种微妙的映射,让我觉得屏幕那边的不是一堆数据,倒像是个被我亲手“养”出了脾气的小生命。

我有个朋友也玩这个,她的宠物就特别粘人,一刻不停地求抱抱,她说因为她自己单身,下班回家就喜欢抱着宠物不撒手,你看,这虚拟宠物,不知不觉就成了我们情绪和习惯的一面镜子。

它终究是假的,没有真实的温度,也不会真的死掉(顶多“离家出走”吓唬你),但你说它完全没意义吗?也不尽然,深夜加班到头晕眼花的时候,点开App,看到咕噜四仰八叉地打着小呼噜,旁边冒出个气泡:“早点休息呀。”那种感觉,就像在冰冷的数字世界里,有人(哪怕是代码)给你留了一盏小小的、温暖的灯,它提供的是一种低负担的、确定性的陪伴,你知道它永远在那里,不会真的给你添大麻烦,但又能给你一点小小的、被需要的感觉。

所以现在我觉得,手机里的萌宠,可能不是童年养蚕的替代品,而是这个时代一种新的情感出口,我们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KPI压得喘不过气,反而在这种简单、可控的关系里找到一丝放松,你说我是在自我安慰也行,但有时候,人就是需要一点这样无伤大雅的安慰。

至于咕噜,它现在正趴在我手机屏幕里啃虚拟饼干呢,随它去吧,这样也挺好。

手机变身萌宠:体验个性化虚拟宠物的养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