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创新研发适合老年群体的手机铃声功能,使接听电话更为简单高效

哎,你说现在这手机啊,功能是越来越花哨,可对我那七十多岁的老妈来说,简直像个烫手山芋,上次回去,看她对着响个不停的手机手忙脚乱,屏幕划拉半天就是接不起来,那头电话都挂了,她嘟囔着:“这声音太尖了,吓人一跳,还没看清是谁打来的,它就停了。” 那一刻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滑动接听”,对很多老人来说,可能是一场小小的手忙脚乱。🤔

所以我就琢磨,手机的“接电话”这个最最基本的功能,是不是也该为银发族来一场“量身定制”的创新?这不仅仅是把铃声调成《茉莉花》或者把字体放大那么简单,它需要真正钻进他们的生活里去想问题。

铃声得“友好”,而不能是“警报”。 现在默认的那些“叮铃铃”或者电子音,对听力渐弱的老人来说,可能不是提醒,而是惊吓,我在想,能不能开发一种“渐进式”铃声?最开始的两秒是非常轻柔、舒缓的旋律🎵,像清晨的鸟叫或者一段熟悉的戏曲前奏,音量慢慢由小变大,这给了老人一个“预备铃”的信号,让他们有时间反应过来“哦,电话响了”,而不是被突如其来的巨响吓一跳,甚至可以关联天气,晴天是鸟叫,雨天是细雨声,多有意思。

识别信息要“一眼到底”。 我妈最常抱怨的是:“我看不清那头是谁!” 光显示个名字和号码不够,为什么不能做一个极简的接听界面?电话来时,整个屏幕只突出显示三样东西:1. 对方的大头照(提前帮他们设置好)👴👵;2. 超大的姓名;3. 一个巨大的、色彩鲜艳的“接听”绿色按钮和一个同样醒目的“挂断”红色按钮,其他什么时间、日期、状态栏,统统暂时隐藏,接听也可以用更符合直觉的方式,在屏幕上任意位置画个大大的“○”就能接听,比精准滑动对颤抖的手友好多了。

我甚至有个更“异想天开”的想法💡:能不能有个“语音预备铃”?在我给我妈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在正式响铃前,会用温柔的语音小声提示一句:“您的儿子来电啦”,这样她连屏幕都不用看,心里就有底了,这得严格建立在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

说到案例,我想起邻居张爷爷,他有点帕金森,手抖得厉害,子女给他买了智能机,但他最怕接电话,因为十次有五六次会误触挂断或静音,后来他儿子找了个土办法,把接听区域设置成屏幕下半部分随便按哪里都行,挂断则必须非常用力长按一个角落,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完全不“标准”的改动,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张爷爷的大问题,这说明,真正的适老化,有时候需要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交互逻辑”。

其实啊,做这些功能在技术上可能一点都不难,难的是那份“看见”和“懂得”的心,我们总在追逐最前沿的科技,却常常忽略了身边最需要被科技温柔以待的人,研发这样的功能,利润可能不高,但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情感慰藉,是没法用钱衡量的,这不仅仅是做一个功能,更像是在数字时代为老人们搭建一座温暖的桥🌉。

真希望哪天,我妈接电话时,脸上是从容的微笑,而不是慌张和挫败,那这小小的铃声创新,可就功德无量了。

创新研发适合老年群体的手机铃声功能,使接听电话更为简单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