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智能家用电脑:改变日常生活的科技伙伴与品质提升专家

说实话,最开始我并没把家里那台电脑当回事,它就是个工具,跟锤子、螺丝刀差不多,干活的时候才想起来用用,直到去年,因为一个特别偶然的事儿,我才发现,这家伙早就不是个冷冰冰的机器了,它悄无声息地成了我们家一个挺特别的成员,一个有点笨拙但特别靠谱的伙伴。

就拿上个月来说吧,我妈,一个对科技产品向来敬而远之的人,突然迷上了种小番茄,阳台上的几盆苗,成了她的心头肉,可她总担心浇水浇不好,不是怕多了烂根,就是怕少了干着,我跟她说有那种智能浇水器,她嫌麻烦,觉得又是装App又是连Wi-Fi,太复杂。

后来我实在没辙,想起电脑上有个软件,能简单设置个定时提醒,我就给她设了一个,每天下午五点,电脑会自己弹出个窗口,还配上段她喜欢的评剧小调,写着:“老太太,您的番茄宝贝该喝水啦!”就这么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功能,把我妈给“收买”了,她现在逢人就说,“我家电脑比儿子还贴心,到点就催我,从来不忘了。”你看,它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解决了一个我唠叨半天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品质提升”,不是什么高大上的AI算法,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惦记”。

再说个我自己的事儿,我是个挺纠结的人,晚上吃啥能琢磨半小时,后来不知道咋的,我让电脑帮我了个忙,我把自己常做的菜谱、冰箱里常备的食材,都乱七八糟地记在一个文档里,然后写了一段特别傻的程序脚本(其实就是一堆“…就……”的判断句),让它每天下午四点给我随机推荐一个菜,有时候它推荐“西红柿炒鸡蛋”,我心想“真没劲”;有时候它蹦出个“咖喱鸡”,我又会觉得“哎?好像可以”,它推得准不准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帮我做了那个最耗神的“决定”环节,我把这个叫“外包选择困难症”,一下子感觉每天轻松了一小块,这种陪伴,有点像有个不爱说话但总在旁边的室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递过来一个不一定完美、但绝对真诚的建议。

它也有犯傻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让它在我工作的时候自动播放点轻音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它突然开始最大音量播放《最炫民族风》,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我一边手忙脚乱地关声音,一边骂它是个“人工智障”,可气过之后,又觉得挺好笑的,这种不完美,反而让它更真实了,对吧?它不是一个被设计得毫无瑕疵的产品,它会有小bug,会出糗,就跟人一样。

所以我现在觉得,智能家用电脑这个说法,重点可能不在“智能”上,而在“家用”上,它不再是书房里一个孤零零的运算中心,而是慢慢融入了生活的缝隙里,它帮我爸整理他几十年的老照片,自动按时间排序,虽然偶尔会把1998年的照片标成1898年;它成了我家的小型点唱机,吃饭的时候谁想听什么歌,对着它喊一嗓子就行……它的“智能”,不是要变得多么像人,而是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用一种我们觉得舒服、自然的方式。

它静静地待在角落,不再是一个需要你正襟危坐去“使用”的设备,而是变成了空气一样的存在,需要的时候,它总在那里,这种改变是细微的,但回过头看,它确实让日常的质地变得不太一样了,更顺滑,也更有趣了一点。

智能家用电脑:改变日常生活的科技伙伴与品质提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