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qq爱歌词》用音乐织就的情感画卷与心路旅程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QQ爱》的时候,是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朋友在KTV里扯着嗓子唱“好想谈恋爱,越想越难耐”,整个包间的人都笑翻了,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歌真俗,真直白,真……不像什么“正经”情歌。

但奇怪的是,那个旋律像粘在鞋底的口香糖,甩不掉了,回家的公交车上,我戴着耳机又听了一遍,这次我听出了点别的东西——那种笨拙的、急吼吼的渴望背后,其实藏着一种特别真实的孤单,它不像李宗盛那样把遗憾酿成酒,也不像王菲那样把疏离唱成诗,它就是直接把手伸进你胸口,掏出一把青春期(或者后青春期)的燥热和迷茫,然后大大咧咧地摊开给你看:“喏,大家都这样。”

音乐织就的情感画卷:像素风的集体记忆

现在回头看,《QQ爱》更像是一幅用早期低像素摄像头拍下的集体情感快照,它的“俗”,恰恰是它最珍贵的地方,歌词里没有宏大叙事,全是细节:“你的昵称真奇怪”,“我在论坛里发呆”,“发个表情当对白”——这简直就是2000年代初网络社交的考古现场,那时候的爱情(或者说好感),就是由这些碎片组成的:一个精心挑选的QQ头像,一句改了又改的个性签名,还有那个永远在猜测“他/她刚才那个‘哦’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忐忑的自己。

我记得有个同学,为了和暗恋的女生视频,特意跑去网吧包夜,还提前洗了头,结果摄像头打开,像素低得只能看清轮廓,两人对着模糊的屏幕傻笑了半个小时,这不就是《QQ爱》里的场景吗?那种技术局限下的浪漫,那种因为“看不清”而产生的巨大想象空间,是现在高清视频通话时代再也无法复刻的体验,这首歌,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把那种笨拙又真诚的互动刻录了下来。

心路旅程:从“嘲笑”到“听懂”

我对这首歌的态度,也完成了一次心路旅程,从最初的嘲笑,到后来的会心一笑,再到某天深夜,它突然变成一根细针,轻轻扎了一下心。

去年冬天,我整理旧物,翻出一个很久不用的MP3,充上电,里面居然还有几十首歌,第一首就是《QQ爱》,听着那熟悉的电子旋律,我突然想起那个在KTV里没心没肺大笑的自己,十几年过去了,身边的人来了又走,沟通工具从QQ换到微信再换到各种小众App,但我们似乎依然在重复着类似的剧本——只不过“你是GG还是MM”的试探,变成了“在忙吗?”的谨慎开场白;“发个表情当对白”的羞涩,变成了精心策划的朋友圈展示,我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升级了,但内核里那份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的矛盾,好像一点没变。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QQ爱》一点儿也不肤浅,它用一种看似轻松戏谑的方式,触碰了一个挺沉重的话题:在一个人际关系越来越依赖虚拟介质的时代,我们如何确认“爱”的真实性?又如何安放自己的孤独?它没有给出答案,它只是把问题唱成了歌。

别再轻易说它“神曲”或者“口水歌”了,我觉得它更像一个时间胶囊,或者一面有点变形的哈哈镜,它照见的,是我们很多人共同走过的一段路——那段路上有闪烁的电脑屏幕,有滴滴滴的消息提示音,也有一个个躲在昵称后面,既渴望连接又手足无措的、真实的我们,旋律是简单的,但那份被它唤醒的、关于一个时代的集体情绪,却复杂得让人一时说不出话来。

《qq爱歌词》用音乐织就的情感画卷与心路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