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挑选理想输入法:从速度到智能,全面解析用户首选秘诀

一个打字狂魔的自我修养

上周在星巴克码字时,目睹隔壁桌两位商务人士的"输入法决斗"——一位拇指在九宫格上跳踢踏舞,另一位全键盘双拼打得飞起,我突然意识到,这年头选输入法比选对象还纠结。

我经历过三次输入法信仰崩塌,第一次是发现大学室友用五笔每分钟敲120字,而我拼音打"饕餮"要切三次手写板;第二次是某天发现语音输入把"可行性分析"识别成"可实行分心";最近一次是发现用了三年的输入法,居然在深夜自动推荐过世亲人的名字。

速度党的执念往往最先破灭,曾把双拼键位表设为电脑桌面的我,最终在客户连发59条语音方阵后投降,现在我的输入法组合拳是:会议纪要上讯飞语音转文字(虽然会把"区块链"转成"取快链"),赶稿时用搜狗的传统拼音,回老家就用支持本地方言的百度——虽然它总把"去菜场"联想成"去拆厂"。

真正让我破防的是输入法的"智能陷阱",某次给领导发"方案需要再润色",输入法自动补全成"方案需要再认怂",这些自作聪明的联想就像总想帮你夹菜的亲戚,热情但容易翻车,现在我的候选词栏永远锁定在3个,宁可多打两个字母也要保住最后的尊严。

小众输入法的生存现状更魔幻,认识个用仓颉输入法的古籍编辑,说他就像拿着青铜剑参加电竞比赛,有次他演示打"憂鬱的臺灣烏龜",我泡面都吃完了他还没打完,但人家乐在其中,说这是"对抗数字洪流的冥想方式"。

挑选理想输入法:从速度到智能,全面解析用户首选秘诀

最近发现输入法开始玩读心术,凌晨三点打"睡不着",推荐词从"数羊"变成"褪黑素"再到"心理咨询热线",这种被算法看透的毛骨悚然,就像便利店店员提前帮你拿出常买的啤酒。

现在我电脑装了四款输入法,手机常驻三个,与其说在追求效率,不如说在收集不同人格面具——工作用商务词库严谨克制,游戏时方言输入法满嘴跑火车,或许理想的输入法根本不存在,我们只是在键盘上寻找最称手的情绪出口。

挑选理想输入法:从速度到智能,全面解析用户首选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