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iPhone芯片能效之路:探秘新一代处理器功耗天梯排名

iPhone芯片能效之路:当苹果开始学会"挤牙膏"

记得第一次用iPhone 4S的时候,那个A5芯片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手机比电脑快",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能效比简直是个笑话——玩半小时《愤怒的小鸟》就能让手机变成暖手宝,但正是从那个烫手的起点开始,苹果在芯片能效这条路上走出了一条令人咋舌的曲线。

去年拆解iPhone 15 Pro Max时,我盯着那个A17 Pro芯片看了好久,台积电3nm工艺下,这个指甲盖大小的东西居然塞进了190亿个晶体管,但最让我惊讶的不是性能,而是它玩《原神》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淡定——机身只是微微发热,而隔壁某安卓旗舰已经可以煎鸡蛋了。

iPhone芯片能效之路:探秘新一代处理器功耗天梯排名

说到能效天梯,A系列芯片的排名总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个人觉得A14是个分水岭,那代开始苹果突然开窍了——大核性能暴涨的同时,小核能效比直接让安卓阵营望尘莫及,记得当时测试A14的Geekbench多核续航,结果比前代多撑了将近两小时,这种进步幅度在今天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

但苹果也不是没走过弯路,A15到A16那代就挺微妙的,官方吹嘘的能效提升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感受不到,我的iPhone 13 Pro和14 Pro在相同使用场景下,续航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库克当时在发布会上那个"史上最强能效"的标语,现在想想多少有点营销话术的味道。

最近把玩搭载M4的iPad Pro,突然意识到苹果的芯片战略正在发生微妙转变,以前是性能优先,现在明显更看重每瓦特性能,这种转变在A18的传闻中也能看出端倪——据说要砍掉一个性能核心,转而强化神经网络引擎,这让我想起去年采访某苹果工程师时他说的那句话:"未来芯片的战场不在跑分软件里,而在你察觉不到的省电细节中。"

说到省电细节,iOS 17那个待机模式真是神来之笔,我的iPhone 15 Pro在床头当时钟时,一晚上只掉电2%,这种软硬结合的能力,才是苹果在能效竞赛中的真正杀招,反观某些安卓厂商,还在堆散热片和电池容量,这种粗暴的解决方式总让我想起十年前那个需要随身带充电宝的自己。

站在2024年年中回头看,苹果芯片的能效之路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马拉松,他们不追求每个节点的爆发式增长,而是保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节奏感,这种策略有时候让人着急(比如那个挤牙膏式的GPU升级),但当你在出差途中发现手机还剩40%电量时,又会觉得这种克制确实值得。

不过话说回来,我始终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从不在发布会上公布具体的能效比数据?是怕被拿来和Mac芯片对比,还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疑问就像A系列芯片里的那些未公开模块一样,成了科技圈的一个小小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