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最新处理器能效大比拼:2017年CPU功耗天梯图深度剖析

谁在偷走你的电费单?2017年那场鲜为人知的CPU能效暗战

凌晨三点,我的电表还在疯狂转动,盯着机箱里那颗AMD FX-8350发出的橙色光芒,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我们追逐性能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

2017年的CPU市场暗流涌动,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多核大战时,一场关于能效的静默革命正在上演,我翻出积灰的测试数据,发现当年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如今看来竟如此耐人寻味。

英特尔的反常之举

记得评测i7-7700K时,我对着30%的功耗下降数据反复确认了三遍,这颗14nm工艺的"Kaby Lake"在跑Cinebench时,功耗计显示整机仅消耗87瓦——要知道前代6700K轻松突破120瓦,当时编辑部有人开玩笑说:"英特尔是不是偷偷换了台积电的工程师?"

但更反常的是温度表现,在封闭的ITX机箱里,7700K待机时散热片摸起来就像块温热的吐司面包,直到某天拆解时,我在硅脂下面发现了秘密:Die面积比上代大了15%,这个被多数媒体忽略的细节,解释了为什么它能在4.2GHz下保持冷静。

AMD的绝地反击

Ryzen 7 1700发布那天,我的Twitter被"65W TDP"的标签刷屏,当所有人都预期AMD会继续走FX系列的"性能换功耗"老路时,Zen架构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实测中,这颗8核处理器在Blender渲染时的能效比,竟然比当时英特尔旗舰高出23%。

最戏剧性的是功耗墙测试,当我把1700X的PPT限制调到95W,它的多核性能只下降了8%——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评测人员面面相觑,AMD显然在电源管理上藏了绝活,后来才知道他们的SenseMI技术会实时监测硅片状态,比传统DVFS聪明得多。

移动端的幽灵

在笔记本领域,能效战争更加惨烈,我永远忘不了那台搭载i5-7200U的XPS 13,在连续播放4K视频12小时后,电池居然还剩17%,英特尔当时宣传的"场景设计功耗"(SDP)概念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说是创新,我私下觉得更像文字游戏。

但真正的黑马是骁龙835,当微软实验室的朋友偷偷给我看Surface Pro的ARM版测试数据时,那个个位数的待机功耗让我差点打翻咖啡,虽然x86阵营嘲笑它的性能,但在能效曲线上,它画出了一条令所有传统CPU都胆寒的轨迹。

被遗忘的教训

最新处理器能效大比拼:2017年CPU功耗天梯图深度剖析

现在回看2017年的天梯图,会发现个有趣现象:当年能效排名前五的处理器,如今有三款仍在物联网设备中服役,而当年那些跑分怪兽,大多已沦为电子垃圾。

我的FX-8350最终在去年退役,不是因为它不够快,而是电费单上的数字实在触目惊心,或许我们早该明白,在摩尔定律放缓的今天,每瓦性能才是真正的未来,那些2017年埋下的能效种子,正在如今的Ryzen 7000和Intel 13代上开花结果——只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记得这场始于五年前的静默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