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高效办公新选择:电脑设备如何成为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

高效办公新选择:电脑设备如何成为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

我们真的需要更快的电脑吗?

我盯着屏幕上转个不停的加载图标,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这是今天第三次因为Photoshop崩溃而丢失未保存的工作,隔壁工位的小王刚换了台顶配MacBook Pro,他总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当我看着自己三年前买的笔记本,突然意识到:我们追逐的到底是效率,还是某种科技焦虑?

上个月公司IT部门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十台不同配置的电脑随机分配给设计团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使用中端设备的小组反而提前完成了项目,IT主管老张挠着日渐稀疏的头顶说:"新电脑的固态硬盘是快,但你们知道吗?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刷微博和等咖啡上。"

我的大学同学Lisa在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至今用着2017款的Surface Pro,有次我去她办公室,看见那台贴满贴纸的老伙计,忍不住问怎么不换新设备,她边快速敲击键盘边说:"熟悉每个按键的力度比跑分重要多了。"那天我注意到,她的工作区没有第二块显示器,桌角放着本翻旧的《深度工作》。

去年双十一,我差点下单那台标价两万的游戏本,当时想着要剪辑4K视频,结果购物车里的设备越看越高级,最后是妻子一句话点醒我:"你手机里存了三百多G的猫咪视频,什么时候见你剪过?"现在想来,我们可能把工具当成了生产力的替罪羊。

当然不是说要回到打字机时代,上季度我们部门试用了一款带触控笔的二合一设备,做脑暴时确实方便,但问题来了——新设备到货三周后,那支价值八百块的笔就永远消失在某次会议室的某个角落,技术副总监Mike苦笑着说:"我们买了未来,但弄丢了现在。"

最近我开始记录自己的"数字时间开销",惊人的发现是:每天平均有47分钟在等待软件响应或设备重启,但有将近两小时消耗在无意识地切换标签页,这让我想起读研时导师那台吱呀作响的老台式机,他总能在我们刷手机的间隙写完三页论文。

或许效率的秘密从来不在Geekbench的跑分里,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自由插画师,至今坚持用数位板连接五年前的笔记本,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升级,他展示着数位板上磨光的区域:"设备会老化,但手感越用越亲。"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用惯的铅笔,削得太短都舍不得扔。

今天下班前,IT部群发了新采购清单:十台i9处理器的工作站,八块8K显示器,我望着自己贴满便利贴的旧显示器,突然很想知道——当我们的设备跑得比思维还快时,到底是谁在追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