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空白:深入探讨声音消失现象及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
- 问答
- 2025-10-19 17:40:50
- 2
你说“聆听的空白”…这让我想起昨天下午,我坐在窗边,突然意识到空调的嗡鸣声停了,不是它坏了,是小区统一停电了,就那么一下子,世界好像被抽走了什么东西,耳朵里先是响起一阵高频的耳鸣,是一种我几乎不认识的寂静,那种静,不是图书馆里的安静,它更庞大,更…有重量,压得人有点心慌,我们好像,早就忘了没有背景噪音的日子是什么样了。
城市里哪有什么真正的寂静啊,冰箱、电脑风扇、远处高架桥的车流…这些声音织成一张网,我们就像网里的鱼,早就习惯了它的存在,只有当这张网突然破了个洞,你掉进去,才会发现底下是空的,深不见底,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过暑假,夜里是真的静,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静到会觉得有点害怕,非得弄出点声响才踏实,现在呢,现在要是突然这么静,第一反应是摸手机,看看是不是世界末日上了热搜,我们的耳朵,是不是已经被“填满”到失去处理“空”的能力了?
这种空白,有时候挺吓人的,就像电影里,声音突然消失,往往意味着怪物要出现,或者炸弹要爆炸了,空白成了不祥的预兆,但有时候,它又是一种恩赐,上个月我心烦意乱,跑到一个郊区的湖边坐着,风很大,吹得耳朵呼呼响,可当风停下的那几个瞬间,世界像被按了暂停键,湖水轻轻拍岸的声音,还有一只水鸟掠过水面的扑棱声,变得异常清晰,就那么几秒钟,心里的毛躁好像也被抚平了一点,空白,是不是给了那些微弱但真实的声音一个浮现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是搞录音的,他跟我说,最顶级的录音棚追求的不仅是隔绝噪音,更是要创造一种“声学真空”,他说人在那种环境里待久了,会变得特别敏感,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沙沙声,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觉得有道理,当外在的喧嚣被剥夺,我们是不是才被迫转向内在,去听那些平时被掩盖的声音——身体的、情绪的、记忆的… 空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部世界的嘈杂或安宁,这面镜子,我们现在都不敢照了,拼命用播客、用音乐把它盖住。
但刻意去寻求这种空白,又挺难的,试过那种“声音冥想”APP,引导你去听所谓的“无声”…结果越听越焦虑,总觉得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或者手机坏了,我们好像已经失去了“进入”空白的方法,就像习惯了强光刺激的眼睛,突然关灯,只会一片漆黑,需要很久才能适应星光,这种能力的退化,想想有点可悲,我们制造了这么多声音,却把自己聆听寂静的本能给弄丢了。😮💨
有时候我觉得,声音的消失,像一种微小的死亡,一段关系的结束,往往是从无话可说到彻底沉默;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标志性声音的湮灭,比如老式火车汽笛的消失,这些空白,是失去的形状,它们不只是一个“没有声音”的状态,它们本身就在诉说着什么,关于存在,关于消逝,关于我们拼命想抓住却终将流走的一切,听着这些空白,有点像用手指去抚摸事物消失后留下的轮廓。
所以下次,如果再遇到那种突如其来的寂静,别急着去填满它,也许可以试着…忍一下那种不适,像忍受一种饥饿感,看看在空白之后,会有什么东西,慢慢浮上来,可能是一段早已遗忘的旋律,也可能只是一种久违的、和自己待在一起的平静,毕竟,画布上的留白,才是让画面呼吸的关键,对吧?声音的世界里,那些沉默的间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能听清自己的时刻。
本文由度秀梅于2025-10-19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3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