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MSN:从门户网站到即时通讯工具的全面介绍
- 问答
- 2025-10-19 19:40:45
- 3
哎,说到MSN,现在提起来感觉像在翻一本蒙了灰的旧相册,得先吹口气才行,不只是一个软件或者网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混杂着拨号上网的吱吱声,和好友列表里那些永远灰着的头像。
最早接触MSN,其实是从那个门户网站开始的,msn.com,那会儿上网,浏览器主页不是设成雅虎就是MSN,花花绿绿的,新闻、天气、股票啥都有,像个热闹的集市,但说实话,我那时候年纪小,对财经新闻根本没兴趣,主要就是盯着那个Hotmail邮箱,有个@hotmail.com的邮箱,在当时可是件挺“潮”的事,感觉比什么QQ邮箱要“国际范儿”一点,虽然现在想想也挺傻的,那个页面设计,用现在的眼光看简直土得掉渣,但在当时,那种信息堆砌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世界尽在掌握”的错觉,虽然网速慢得只能打开一半图片。
真正的重头戏,当然是MSN Messenger,我们那会儿都直接叫MSN,它和QQ的感觉完全不一样,QQ更像一个大型游乐场,充斥着各种炫酷的签名、滴滴滴的急促提示音和眼花缭乱的游戏,MSN呢,就显得…嗯…更“白领”一点?界面是干净的蓝白色调,提示音是那种清脆的“噔楞”一声,很克制,你的好友列表里,可能大多是同学,或者后来工作初期的同事,聊天窗口干干净净的,没那么多的花哨功能,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功能叫“个人消息”,就是昵称下面那一行字,大家会在那里写心情,写歌词,或者一些故作深沉的话,等待戈多…”,或者“心情不好,勿扰”,那简直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交媒体状态栏,你会因为某个人更改了状态而揣测他/她的心情,也会精心设计自己的那句话,试图传达某种微妙的信息,这种含蓄的表达,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还有那个传文件的功能!天呐,在U盘都还不普及的年代,要给同学传个大一点的作业或者MP3,MSN简直是救星,虽然也经常断线,速度像蜗牛,但那种等待文件传输完成的期待感,是现在网盘秒传完全无法比拟的,你看着进度条一点点往前爬,心里默念“千万别断千万别断”,那种感觉,很原始,但也很有实感。
emoticon表情也是MSN的一大特色,不是现在这种高清大图,而是那种小小的、有点像素风的动画表情,那个经典的黄色笑脸,还有跳舞的小人,眨眼睛的鬼脸…每一个都很有辨识度,我们那时候聊天,会很用心地挑选表情,让它恰到好处地表达语气,避免误会,这种“表情社交”的雏形,比微信emoji要早得多,也更有趣一些。
后来…后来事情就慢慢变了,智能手机来了,先是Facebook,然后是微信这种“全能型”App崛起,MSN好像一直没太跟上节奏,它似乎还停留在那个PC时代优雅的桌面工具的印象里,它的移动版做得不温不火,功能也越来越显得单一,好友列表里的头像,灰下去的越来越多,连那个“噔楞”的提示音也很久没响起了,2013年微软宣布关闭MSN Messenger(除了中国大陆),把用户整合到Skype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但好像也没太意外,就像是一个早就知道会来的告别。
现在偶尔想起来,会觉得MSN的衰落有点像一场静悄悄的退场,它没有轰轰烈烈地失败,只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生活里淡出了,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期,那时候,网络社交还带着点距离感和仪式感,不像现在这样无孔不入、碎片化,它的那种简洁和克制,在今天看来甚至有点奢侈。
MSN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我青春记忆里的一块拼图,是那个需要坐在电脑前才能“上网”,才能和远方朋友说说话的年代的见证者,它的蓝色图标,和那声清脆的“噔楞”,大概会一直留在我某个记忆的角落里吧,偶尔想起来,带着点怀念,也带着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本文由瞿欣合于2025-10-19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3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