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CPU性能天梯图2015版:详细对比各品牌处理器技术与升级亮点
- 问答
- 2025-10-15 13:42:39
- 1
哎 说到2015年的手机CPU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种微妙的感觉,那时候高通还在用火龙代号,联发科拼命往高端冲,三星Exynos突然杀出来,麒麟呢…还在吭哧吭哧爬坡,现在看这些芯片就像翻老相册,明明没几年却觉得特别遥远。
先说说高通吧,那年最火的肯定是骁龙810了,这芯片现在提起来大家都摇头,但当时可是顶着首款64位旗舰处理器的光环登场的,我记得首发机型是小米Note顶配版,媒体评测跑分高得吓人…结果呢,实际用起来烫得能煎鸡蛋🤯,后来发现是因为用了ARM的公版A57架构,功耗根本压不住,其实高通自己也急啊,中间偷偷换过两次步进版本,但发热问题就是解决不了,现在想想这芯片挺悲剧的,就像个偏科的天才,理论性能强但实际表现拉胯,反倒是中端的骁龙615更受欢迎,虽然性能一般但至少不烫手啊…
联发科那年特别有意思,搞了个Helio系列想走高端路线,X10芯片用在了HTC One M9+上,还号称要拳打骁龙810,结果你猜怎么着?红米Note2直接把这款芯片卖到了千元档,联发科的高端梦碎了一地…其实X10日常使用挺流畅的,但GPU弱了点,玩大型游戏就跟不上趟了,我记得当时贴吧里天天有人争论“MTK到底行不行”,现在这种讨论基本消失了,也挺唏嘘的。
三星的Exynos 7420倒是真争气,用在Galaxy S6上成了年度神U,14nm工艺比高通的20nm先进太多了,性能强还省电,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这芯片的基带是外挂的,不像高通那样集成,但三星那会儿自研的M1架构确实厉害,安卓阵营第一次在能效上追上苹果A系列,可惜后来M系列架构越改越差,这是后话了。
华为的麒麟935…怎么说呢,算是海思的转折点吧,用在Mate S和P8上,性能虽然比不过旗舰芯片,但功耗控制得不错,有个冷知识:这芯片大小核调度特别保守,经常宁愿卡顿也不让大核全力跑,可能被之前K3V2的发热吓出阴影了,不过从这一代开始,麒麟的基带优势慢慢体现出来了,信号确实比同期产品好一截。
还有几个冷门选手像英伟达的Tegra X1,性能强到能跑任天堂Switch,但手机上半年就魅族Pro5用了,英特尔Atom芯片更惨,联想ZUK Z2试水之后基本就退出手机市场了,现在想想芯片行业真是残酷,一步走错就再没机会了。
回头看2015年的天梯图,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那时候GPU性能差距比CPU大得多,骁龙810的Adreno430吊打所有对手;内存开始从LPDDR3向LPDDR4过渡;工艺制程成了最关键的变量…这些技术演进现在看理所当然,但当时每个选择都充满不确定性。
最让我感慨的是…那时候跑分软件结果波动特别大,同一个芯片不同机型能差20%,现在想想可能是散热和调校差异,当时评测机构测续航都是各说各的,没有什么标准测试流程,消费者买手机跟开盲盒似的🤪。
对了 记得有款冷门芯片联发科MT6795,本来定位中端,结果被360手机拿来当旗舰芯宣传,还搞了个“不服跑个分”的营销…现在这种套路早没人玩了,那时候用户也单纯,看个安兔兔分数就当真,现在大家都学会看能效曲线了。
2015年算是手机芯片格局重塑的前夜…再过一年高通就用骁龙820翻身,麒麟960开始逆袭,联发科退守中端…这些故事都是从这一年的技术积累开始的,有时候翻看老评测,会觉得那时候的技术虽然粗糙,但每个厂商都在拼命尝试不同路线,比现在清一色的ARM公版有意思多了。
哎 写着写着就絮叨这么多…可能人老了就爱回忆吧,这些芯片现在跑最新系统肯定卡得不行,但它们承载的很多技术尝试,确实影响了后来手机的发展方向,就像现在看十年前的电脑CPU,会觉得幼稚但又莫名亲切…大概科技产品都有这种时代滤镜吧。
本文由畅苗于2025-10-15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2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