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深度技术与雨林木风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哎,说到深度技术和雨林木风这两个名字,现在好多年轻点的用户可能都陌生了,但在我们这些老折腾党心里,那可是一段又爱又恨的回忆啊,今天琢磨着对比一下它们,不是那种板着脸的评测,就是随便聊聊,想到哪说到哪。

深度技术,Deepin,现在可真是出息了,我记得最早接触它,大概还是十多年前,那时候它还是个基于Ubuntu的、看起来有点精致的桌面系统,它的目标一直挺明确的,就是要做个“好看又好用”的Linux发行版,特别是给从Windows转过来的用户降低门槛,它的桌面环境DDE,现在看确实独树一帜,圆角、毛玻璃效果、动画,整体审美很在线,甚至有点macOS的那种精致感,你第一次用可能会觉得,哇,Linux还能这么漂亮,它自己搞了不少原生应用,像音乐播放器、视频播放器、应用商店,都想给你一套完整的体验,但有时候吧,这种“大包大揽”也让人有点纠结,比如它那个应用商店,想安装个非它推荐的软件,或者版本比较新的软件,就可能遇到依赖问题,有点麻烦,因为它追求界面统一和稳定,底层系统的更新有时候会相对保守一点,你用着用着会觉得,嗯,是挺稳的,但好像少了点追新的刺激感,它现在走的路线越来越清晰,就是面向普通桌面用户,特别是国内的,所以对WPS、微信、QQ这些国内软件的支持确实花了心思,用起来省心。

再说雨林木风,唉,这个名字现在提起来感觉像在说上古传说,它最“辉煌”的时候,其实是做Windows XP的修改版系统,什么番茄花园、雨林木风,那时候装机必备啊,速度快、集成各种驱动和破解,一张光盘搞定所有,对于当时网络不普及、电脑城装机组装盛行的年代,简直是神器,但后来嘛,你懂的,版权问题,这条路子就走不下去了,后来他们也尝试转向Linux,推出了YLMF OS,我记得最初也是基于Ubuntu,界面极力模仿Windows XP,就是想留住那批习惯了XP界面的用户,这个想法其实挺有意思的,有种“曲线救国”的感觉,但问题在于,模仿终归是模仿,骨子里还是Linux,很多Windows下的习惯和软件并不能无缝切换,反而可能让用户产生更大的困惑,感觉雨林木风在Linux社区的投入和持续力后来就跟不上了,深度技术是越做越深,生态慢慢建起来了,而雨林木风的Linux项目后来就渐渐没声音了,现在好像主要做云盘什么的去了?现在真要对比两个“系统”,其实有点不公平,因为深度技术还在赛道上跑,而且跑得不错,雨林木风在系统这块,基本已经是过去时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所以这么一想,这个对比就有点奇怪了,一个是还在积极发展的、有自己明确目标和相当完成度的现代Linux发行版,另一个是带有悲情色彩、代表特定历史时期某种需求的、已经基本退出主流视野的“遗迹”,从技术上讲,深度技术显然更“深”,它是在认真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有自己的桌面环境、应用框架,甚至还在搞UOS统一操作系统,野心不小,雨林木风当年的“技术”,更多体现在对Windows系统的精简、优化、打包上,是一种“改造”的技术,和从头打造一个系统的难度和深度不在一个量级,从用户体验上,深度技术追求的是在Linux基础上提供优雅、易用的新体验,而雨林木风当年追求的是在Windows的躯壳上提供极致的便捷和破解。

有时候我会瞎想,如果当年雨林木风转型Linux之后,能像深度一样坚持下来,并且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差异化路线,而不是单纯模仿XP,现在国内Linux桌面格局会不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如果,现在提到深度技术,你会觉得它是个正经的、有未来的开源项目,提到雨林木风,则是一声叹息,带着点对那个野蛮生长年代的怀念,但也就止于怀念了,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深度技术像个踏实读书最后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学生,而雨林木风则像那个中学时代特别机灵、但后来走了岔路渐渐沉寂的老同学,这么一比,感觉还挺唏嘘的。

深度技术与雨林木风系统综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