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山东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赋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繁荣

说到山东的农村信用社,这几年真的有点不一样了,以前总觉得农信社嘛,不就是存钱取钱、贷点款的老地方?但你要是现在再去转转——尤其是那些县乡的网点——你会发现,它好像悄悄换了种活法。

我去年在潍坊一个乡镇采访,碰到一个种大棚的老张,他跟我说,以前贷款要跑三四趟,还得找担保人,表格填得头晕。“现在不一样了,”他咧嘴笑,“人家信用社的人主动来棚里看,手机点点,没几天钱就到账了。”他申请的是“大棚贷”,专门针对小型农业设施的流动资金支持,随借随还,利率还低,老张后来扩建了两个棚,种的反季黄瓜直接对接超市,一年多赚了五六万。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山东农信这几年的路子,说白了就是从“坐商”变“行商”,他们不再只是等农民上门,而是把服务站直接设到村头田边,甚至用起了大数据——比如根据农户的种植面积、作物类型、过往信用,系统自动预审批额度,我听说在临沂某些地方,农户在手机App上申请贷款,三分钟内就能出预批结果,技术这东西,用对了地方,真能解渴。

还有一点挺打动我的,是他们开始做“产业链服务”了,比如寿光的蔬菜、烟台苹果、金乡大蒜,这些地方特色农业背后,其实是一整条从生产到销售的网络,农信社现在会围绕一个核心企业或合作社,把上下游的小农户、冷链物流、电商销售都纳入同一个金融服务链里,比如你可以用“订单贷”——还没收成就凭采购协议拿到资金;或者“仓储贷”——货物在冷库里就能质押变现,钱流动起来了,农业才真的能活起来。

不过我也有些隐约的担忧,这种模式虽然好,但在一些偏远的村子,年纪大的农民还是更认存折、认现金,智能手机玩不转,有时候服务“太数字化”反而把他们隔在了门外,农信社的一个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现在培训信贷员既要懂技术,也得会“唠嗑”,甚至帮老人操作手机,“不能丢下任何一个想干活的人”。

说到底,金融不该是冷冰冰的合同和数字,山东农信这几年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开始试着把“温度”做进服务里——比如贷款期限跟着作物周期走,比如下雨天信贷员踩着泥巴路去走访,比如针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推出“乡村振兴贷”……这些细节未必能写进报告里,但农民们记得住。

问题还在,风控怎么更灵活?资金成本如何控制?农村数据碎片化怎么打通?都还需要摸索,但至少,他们不再只是那个“农村银行”了——而是真的在试着成为乡村发展的“合伙人”。

也许真正的赋能,不是给了多少贷款,而是让农民觉得,有人和他们一起在泥地里走,而不是站在柜台后面看着。

山东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赋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