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借助巡更系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巡逻工作标准化与高效协同

让安全巡逻从“人盯人”走向“数治数”

说实话,刚接手我们这片老旧小区物业安保那会儿,我真是头皮发麻,保安队长老张,人勤快得像头老黄牛,可他那本巡逻记录本,皱巴巴的像块老咸菜,字迹龙飞凤舞,偶尔还沾着点油渍,问他:“昨晚西区地下车库转角那个消防栓检查了没?”他挠挠头,眼神有点飘忽:“呃…应该…查了吧?我记本子上了呀!”翻半天,愣是找不着那条记录,这种“应该”、“大概”的模糊地带,就是安全最大的敌人,隐患?它可不会跟你讲“大概”。

后来公司咬牙上了套巡更系统,老张他们人手一个巡更棒,每个关键点位贴上了二维码,老张第一次用的时候,眉头拧成了疙瘩,嘴里嘟囔:“这玩意儿真能行?比我这老本子还靠谱?” 我心里也打鼓,科技这玩意儿,在人情世故盘根错节的老小区,能扎下根吗?

你猜怎么着?改变来得比想象中快,也更有意思。

第一周,系统后台就亮起了“红灯”:老张负责的路线,连着三天,同一个偏僻的配电房巡更点都没打卡记录,我拿着数据去找他,他脸一下子涨红了:“哎哟!那地方太靠里了,黑灯瞎火的,我…我可能真给绕过去了!” 冷汗唰就下来了——那配电房要是真出点问题,后果不敢想,系统没给他“大概”的机会,冰冷的数据比任何说教都响亮,这之后,老张再没漏过那个点,甚至主动要求给那加装了个临时照明。

这系统带来的,远不止是“盯人”,以前保安巡逻,像蒙着眼走路,彼此在哪儿、干了啥,全靠对讲机吼,效率低还扰民,现在呢?后台地图上,几个小绿点实时移动,谁在哪个区域一目了然,有天深夜,监控发现东门有可疑人员徘徊,我立刻在系统里给最近的小王发了条协同任务:“速至东门查看”,不到两分钟,小王的消息就反馈回来:“已到,是业主忘带门禁卡,已协助开门”,这速度,搁以前,光靠对讲机喊人、确认位置,黄花菜都凉了。

数据,成了我们管理的新语言。 以前开安全例会,全靠老张口头汇报,干巴巴的,系统自动生成周报、月报:哪个点位漏检率最高?哪个时段巡逻效率偏低?设备异常上报集中在哪类问题?图表一拉,清清楚楚,我们据此调整了巡逻路线,把高频问题区域(比如那几个总被乱停电动车堵住的消防通道)的巡逻密度加大了,更惊喜的是,保安们自己也开始“卷”起来了——后台的“按时完成率”、“异常上报数”成了他们私下较劲的指标,那个曾经总爱偷会儿懒的小刘,现在处理起业主报修的门禁故障,跑得比谁都快,就为了在系统里留个漂亮的“已解决”记录,上个月,他因为响应及时、记录清晰,还拿了月度标兵。

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与效率。 最直观的变化是数据:设备点检漏检率从之前靠人统计时模糊的“基本覆盖”,断崖式降到了实打实的 5% 以下;发现设备异常(小到路灯不亮,大到消防水压不足)到维修人员接单的平均时间,从过去的 > 2小时 缩短到 < 30分钟,隐患,在它真正酿成祸事前,就被扼杀在萌芽里,保安兄弟们也轻松了,不用再费脑子记路线、背流程,按系统提示走就行,精力都用在“看”和“想”上——看环境有无异常,想怎么处理更妥当,老张那本油乎乎的记录本,终于光荣退休,换成了他新买的智能手机——他现在可宝贝那APP了,说比儿子给他装的游戏还好用。

巡更系统这玩意儿,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人,它更像一根结实的线,把散落的珠子——人、地点、任务、信息——精准地串了起来,让安全巡逻这件“粗活”,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脉络和可衡量的标准,它逼着我们告别“大概”、“可能”,逼着我们去相信数据比模糊的记忆更靠谱,当保安小刘拿着手机,熟练地扫描、拍照、上传,脸上带着点“这活儿我干得漂亮”的小得意时,我明白,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工作尊严的重塑——他们的每一次认真巡检,都被看见、被记录、被认可,安全管理的根基,不就该扎在这样的“看见”里吗?这玩意儿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让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终于被看见了。

借助巡更系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巡逻工作标准化与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