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笔记本电脑CPU性能巅峰对决:2023年英特尔与AMD天梯图全览

笔记本电脑CPU性能巅峰对决:2023年英特尔与AMD天梯图全览

去年夏天,我同时用着两台旗舰笔记本干活儿——一台是英特尔i9-13980HX的怪兽,另一台则塞进了AMD的锐龙9 7945HX,剪片子到凌晨三点,i9那台键盘上方的区域烫得能煎蛋,风扇声像要起飞;切到AMD那台,温度是下来了,可导出一段4K60帧的素材时,进度条莫名其妙卡了两次,急得我差点把咖啡打翻,那一刻我对着两台机器苦笑:所谓“巅峰对决”,赢家到底是谁?恐怕得看你此刻更需要什么,是绝对的蛮力,还是更冷静的持久战。

巅峰之战:HX系列,性能释放的修罗场

  • 英特尔 Core i9-13980HX/13950HX: 别被广告里那些华丽的跑分骗了,这U猛是真的猛,24核32线程(8P+16E)堆料堆到顶,我拿它跑Cinebench R23,多核轻轻松松破3万分,Pr里渲染一段复杂的时间线,进度条肉眼可见地往前窜,但代价呢?功耗像脱缰野马,持续满载时,我那台砖头本适配器滚烫,风扇的嘶吼隔着耳机都听得见,它像短跑冠军,爆发力惊人,但得配个足够好的“跑道”(散热)和“能量棒”(供电)。
  • AMD 锐龙9 7945HX: 16个纯“大核”(Zen 4),没有英特尔那些“小核”凑数,跑分单核、多核都紧咬i9,最让我意外的是,用达芬奇调色时,复杂节点下的实时预览居然更丝滑一点?鬼知道是不是优化问题,功耗控制确实有东西,同样高负载任务,机身温度感知上比i9那台温和不少,风扇声也没那么歇斯底里,它更像耐力型选手,持久战里不容易掉链子。

主流战场:H系列,性能与续航的微妙平衡

  • 英特尔 Core i7-13700H/i5-13500H: 14核20线程(6P+8E)的i7-13700H,日常办公、中度创作、网游都够用,但那个“大小核”调度,偶尔还是有点小脾气——后台更新个系统,前台剪片子就可能卡一下,烦人,续航?唉,标称数字看看就好,插电干活儿才是归宿,i5-13500H性价比不错,预算紧就它了。
  • AMD 锐龙7 7840HS/锐龙5 7640HS: 锐龙7 7840HS,8核Zen4,配上那个超强的Radeon 780M核显,简直是轻薄本里的“作弊器”,出差没带游戏本,用它居然能流畅跑《艾尔登法环》(中低画质),惊了!更关键的是,电池续航实实在在长一截,开个会、写半天文档,不用满世界找插座,锐龙5 7640HS核显稍弱(760M),但日常流畅度和续航依然在线,是轻薄本的好底子。

轻薄之选:U/P系列,续航焦虑者的解药?

  • 英特尔酷睿 Ultra 7 155H: 新出的“酷睿Ultra”,名字花哨,实际是冲着续航和AI去的,28W的功耗墙下,性能比上代P系有提升,但别指望干重活,那个“AI加速”目前感知不强,可能以后软件跟上了会不一样?续航确实有进步,但离“甩开膀子用一天”还有点距离。
  • AMD 锐龙7 7840U/锐龙5 7640U: 低功耗版的7840HS/7640HS,性能释放保守了,但能耗比优势放大,我试过一台7840U的轻薄本,文字办公+网页+在线会议,撑足8小时还有余电,对经常移动办公的人是真香,核显性能在U系列里依然能打。

个人天梯图(主观!带情绪!)

  • 极致性能王(不怕热不怕吵): 英特尔 i9-13980HX/HX > AMD 锐龙9 7945HX (英特尔爆发力略胜,AMD更稳)
  • 高性能全能战士(游戏/创作兼顾): AMD 锐龙9 7945HX ≈ 英特尔 i7-13700H/HX > AMD 锐龙7 7840HS (HX系为性能释放好的机型)
  • 轻薄本性能+续航甜点: AMD 锐龙7 7840U/HS >> 英特尔 酷睿 Ultra 7 155H ≈ 英特尔 i7-13700H (AMD核显+续航优势太大)
  • 主流性价比之选: AMD 锐龙5 7640HS/U > 英特尔 i5-13500H/H

我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现在桌边常驻的,反而是那台锐龙7 7840HS的轻薄本,出差、开会、写稿、甚至应急修个小图剪个短视频,它都能顶住,关键是塞进包里轻,电池顶用,至于那台i9的“性能怪兽”?它成了我的固定工作站,插着电,接着大屏,专干重活——它和散热底座、风扇噪音共生共存,选英特尔还是AMD?看你愿不愿意为那点极限性能忍受高温和噪音,或者更在意日常不离身的轻薄本能不能多扛几小时,说到底,笔记本是工具,用得顺手、不添堵,才是真的“巅峰”,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

笔记本电脑CPU性能巅峰对决:2023年英特尔与AMD天梯图全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