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disabled”一词的深层含义与社会语境解析
- 游戏动态
- 2025-10-29 01:26:20
- 2
“disabled”这个词,直译是“残疾的”或“丧失能力的”,但它的深层含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身体状况的标签,更是一个承载着复杂社会观念和历史的词汇。
从个人医疗标签到社会身份的转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看待残疾的视角是“医疗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残疾是个人身体或心智上的缺陷或疾病,问题出在个人身上,在这种模式下,“disabled”这个词的重点是“不能”(unable),比如不能行走、不能看见、不能听到,社会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医疗“修复”或慈善援助。
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一种更进步的观点——“社会模式”——被广泛接受,这个模式认为,“残疾”并不仅仅是个人身体的问题,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一个人之所以“残疾”,是因为社会充满了障碍,使得有身体或心智差异的人无法平等参与,这些障碍包括:
- 物理障碍: 比如没有轮椅坡道的建筑,没有语音提示的人行横道。
- 观念障碍: 比如认为残疾人是需要被怜悯的对象,或者低估他们的能力和价值。
- 制度障碍: 比如教育体系、就业市场缺乏合理的便利措施。
根据社会模式,问题不在于坐轮椅的人,而在于那一段没有坡道的楼梯。“disabled”这个词的含义,从“一个人有问题”转向了“一个人被社会环境所阻碍”。
“Disabled”作为身份认同与自豪感的标志
随着社会模式的普及,许多残障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他们不再将“disabled”视为一个需要隐藏或感到羞耻的标签,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政治和身份认同的词汇来拥抱,这种“残疾自豪感”运动强调,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就像种族、性别和性取向一样。
在这种语境下,使用“disabled”一词是一种赋权,它意味着承认差异,并团结起来要求权利、消除障碍,活动家们会强调“我是残障人士”(I am disabled),而不是使用委婉语来淡化这一事实,这种直接的使用,是对社会偏见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自我接纳的宣言。
语言选择的敏感性:围绕“disabled”的讨论
正因为这个词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如何称呼残障群体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人们常常在寻找更“礼貌”或更“积极”的词语。
- “残疾人”还是“残障人士”? 在中文语境中,“残疾”一词带有“残缺”和“疾病”的意味,而“残障”则更侧重于“障碍”,更贴近社会模式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残障人士”,以强调是社会环境造成了障碍,而非个人本身是“废的”或“病的”。
- “以人为本”的语言: 另一种常见的建议是使用“以人为本”的语言,即把“人”放在第一位,a person with a disability”(一位有残疾的人),这种说法的初衷是强调人的价值先于其残疾状况,一些残障社群的成员认为,这种说法反而将“残疾”视为一个需要从人身上分离出去的负面东西,不符合“残疾是身份一部分”的认同感,他们更倾向于“身份优先”的语言,即“disabled person”(残障人士)。
语境与尊重是关键
“disabled”一词的深层含义揭示了社会如何看待人类差异的演变,它从一个冰冷的医学诊断,演变成一个充满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身份标识。
没有一个词是完美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个人的选择,当指代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时,最好的方式是倾听他们希望如何被称呼,在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中,理解“disabled”一词背后的社会模型思想——即残疾是社会障碍的产物——远比纠结于某个特定词汇更为根本,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战场,它反映了残障群体为争取平等、尊严和权利所进行的持续斗争。
(参考来源:残疾人权利运动的历史与理念;社会模式与医疗模式的对比讨论;身份优先”与“以人为本”语言的辩论。)

本文由召安青于2025-10-29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yxdt/504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