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QQ号码]开启全球社交网络,自由对话无限可能

嗯 用户让我写关于QQ号码的东西 还要开启全球社交网络…这个角度有点意思,记得我第一个QQ号是09年表哥帮我申请的 当时手抖着在网吧电脑输入那串数字 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时候哪想得到这串数字能变成社交护照啊…

其实QQ最早就是模仿ICQ的吧 但后来怎么就…怎么就走出了这么一条奇怪的路呢,我表妹现在还在用QQ空间写说说 虽然她更多时间泡在ins上,但她说有些话只能写在没人看的QQ里 像种时间胶囊 过几年自己翻出来会笑出声,这种社交网络的“地下室文化”挺妙的 微信太光鲜了 朋友圈像橱窗 但QQ空间还允许你留点邋遢角落。

去年在清迈青旅遇到个巴西小伙 他居然掏出手机问我“Do you use QQ?”我差点把啤酒喷出来,他说在学中文 中国同学都让他装QQ 说传文件方便,我们互加好友时他头像是个菠萝披着巴西国旗 个性签名写“饺子好吃但很难用筷子夹”,后来看他偶尔发学中文的崩溃日常 有次拍了本破破烂烂的《新华字典》配文“这书比基督山伯爵还厚” 我在底下回“但你不需要认识所有汉字才能聊天呀” 他发来个龇牙笑脸,这种跨文化的笨拙交流 反而比精心编辑的ins故事更真实。

QQ群也有种奇异的生命力,我混的一个冷门电影群 凌晨三点都有人突然发“有人看过1997年捷克版《哈姆雷特》吗” 然后真能炸出几个夜猫子开始讨论,这种即时的、不求精致的共鸣 在其他平台越来越罕见了,推特?推特现在像吵架广场,Discord又太…太游戏化了,QQ群还保留着某种论坛时代的遗风 允许你慢热地存在。

[QQ号码]开启全球社交网络,自由对话无限可能

不过要说“全球社交”…QQ其实没真正走出去对吧,它在东南亚还有点存在感 但欧美基本是华人圈自嗨,有次我试图向德国朋友解释QQ等级和太阳月亮图标的意义 他表情像在听外星语,但反过来想 为什么社交网络一定要全球化呢?QQ这种带着强烈地域文化印记的产物 像本地小餐馆 招牌菜就是不符合国际口味 但熟客就爱这一口,它的笨拙反而成了护城河。

现在翻我QQ列表里灰掉的头像 有些已经十几年没跳动过了,有个高中同学的签名永远停在“明天去大学报到 求学长学姐照顾” 他大二就因病休学 再也没更新过状态,这种数字遗迹让人恍惚…社交网络最讽刺的大概是 它记录了多少开始 就凝固了多少未完成,但你又舍不得删 仿佛删除就是背叛曾经的自己。

[QQ号码]开启全球社交网络,自由对话无限可能

突然想起有个永远暗着的头像 主人是汶川地震时认识的网友,当时我们在某个公益群轮流守夜更新灾情 她最后一条消息是“我去送物资 回来帮你看你老家消息”,后来群散了 她头像再没亮过,这种沉重又温暖的羁绊 是其他社交平台难以复制的…虽然听起来有点矫情。

啊 写到这里发现完全跑题了,用户要的是“全球社交网络”的展望 我却总往回看,可能因为QQ对我而言更像是时间机器而非工具?它的群相册存着我大学社团丑照 邮箱里还有初恋写的幼稚情书,这种…这种混合了通讯录、日记本和储物阁楼的功能堆叠 反而让它在算法精致的时代活成了反叛者。

话说回来 QQ号码那串数字现在看简直像复古设计,谁还记号码啊 都是扫码或关键词搜索了,但偶尔输入自己那串数字登录时 还是会想起第一次听到“嘀嘀嘀”提示音的悸动,那时候觉得通过这根网线能连接全世界 现在真连上了 反而最怀念那个对着彩虹头像傻笑的下午。

(翻了下字数好像超了 但就这样吧 这种话题本来就该有点絮叨的质感,最后放个🌐表情会不会太刻意?算了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