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掌握照片压缩方法,让大文件变小巧便于分享

哎,说到照片压缩这事儿,我可太有感触了,前几天想给朋友发几张周末爬山拍的照片,结果微信一直转圈圈,最后弹出来个“文件过大”…当时那个心情,真的,又急又尴尬,好像我连张照片都发不明白似的,你可能也遇到过吧?那种对着一个几十兆的图片文件束手无策的感觉。

其实吧,我以前也觉得压缩就是个技术活,挺枯燥的,但后来发现,弄明白了之后,简直像解锁了一个新技能,生活里好多地方都变方便了,你想想看,给爸妈发旅游照片,他们手机内存可能本来就不大,你咣叽发过去十几张原图,说不定直接把他们的微信卡死了,又或者,有些平台报名、提交作品,明确要求图片不能超过500K,你拍得再好看,文件太大第一关就被刷下来了,多冤呐。

那到底该怎么弄呢?首先你得知道,我们手机相机拍出来的原图为什么那么大,它里面记录了超级多的细节信息,就像一本写满了字的厚书,而压缩呢,说白了就是想办法把这本书变薄,但又尽量不让主要内容丢失,这里就有个关键区别了,一种是“无损压缩”,像是把书里的空白页抽掉、把重复的词语用符号代替,文件变小了,但一个字都没少,画质完全没变,另一种是“有损压缩”,这就好比把字体调小一点,或者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描述直接删掉,书是变薄了,但仔细看可能会发现字迹模糊了或者少了几句话。

所以第一步,不是急着去找软件,而是先问自己:我压缩这张图要干嘛用?如果是为了存档,或者以后可能要打印,那尽量选无损的,用一些专业的软件(比如Photoshop的“另存为”时选PNG或者高质量JPEG)来操作,但如果是像我们最常遇到的——发朋友圈、微信群、或者上传到网站——那“有损压缩”就完全够用了,甚至可以压得比较狠,因为手机屏幕就那么点大,只要别糊成马赛克,根本看不出区别。

我自己的土办法是…先用手机自带的编辑功能,现在好多手机在相册里编辑照片后,选择“存储”而不是“存储为原片”,它其实就已经帮你压缩过一次了,效果通常还不错,如果还嫌大,我就会祭出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对,你没听错,就是先发给自己,然后再保存下来,微信会自动把图片压到一个非常适合网络传播的大小,虽然画质有损失,但应急分享绝对够了,这个方法虽然有点“野路子”,但真的快啊。

有时候我也会用一些在线压缩网站,随便搜一下就有很多,把图片拖进去,它通常会有个滑竿让你调节压缩程度,你一边拉就能一边看到压缩后的大小和预览图,非常直观,我一般会拉到那个“甜点”位置,就是文件大小明显降下来了,但用肉眼仔细看图片也发现不了什么瑕疵的那个点,这个过程有点像…嗯,调音量,找到既听得清楚又不会吵到别人的那个档位。

哦对了,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就是图片的尺寸,一张4000x3000像素的照片,哪怕压缩了质量,它也依然是个“大块头”,如果你只是发社交媒体,完全没必要用那么高的分辨率,在压缩之前,先用编辑软件把尺寸改小一点,比如调到长边2000像素左右,然后再进行压缩,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就好比你要寄一个空箱子,肯定得先把箱子本身叠小一点,再打包,不然光压缩里面的填充物,效果有限。

说到底,照片压缩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小智慧?知道在什么场合下,为照片“减负”到什么程度最合适,掌握了这个,你就再也不会被那个讨厌的“文件过大”提示给难住了,分享的主动权又回到了自己手里,这种感觉,挺棒的。

掌握照片压缩方法,让大文件变小巧便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