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精通顿号规则:避免常见错误,优化中文书面表达的细节要点

说起来顿号这个事儿,有时候真觉得它像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零件,你平时可能压根不会特意去想它,但一旦用错了,或者用拧巴了,整句话读起来那个别扭劲儿……就跟唱歌突然跑了调似的,自己写着不觉得,别人一眼扫过去,那个疙瘩就卡在那儿了。

我最早对顿号有“感觉”,是大学时帮老师校对一篇稿子,那文章写得其实挺有深度,但满篇的顿号,用得那叫一个随心所欲,他喜欢苹果、香蕉、梨、等水果”,或者“我们需要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看着就感觉,这人说话怎么一顿一顿的,气儿都喘不匀,从那以后,我才开始留意这个小小的“、”,发现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最容易出错的,大概就是和“和”、“与”、“及”这些连词打架的情况,很多人,包括我以前也是,总觉得列举东西嘛,顿号一路点下去,最后加个“和”就完事了,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会议室里有桌子、椅子、和投影仪”,这个“和”前面的顿号就很多余,你想想,我们平时说话会说“桌子、椅子和投影仪”,那个自然的停顿就在“和”前面,书面语也一样,加了顿号反而画蛇添足,但有时候又需要顿号,比如列举比较复杂的短语:“他对古典音乐、现代绘画、以及欧洲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这里的“以及”前面加个顿号,读起来层次会更清晰,像是在告诉读者:“注意啊,我要开始说另一个大类了。” 这个度,得靠语感去拿捏。

……那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或者很短的词语并列,其实可以不用顿号,父母”、“兄弟姐妹”、“上下左右”,你说“父、母”,“兄、弟、姐、妹”,反而把人家一个整体概念给拆散了,显得特别生硬,但有时候为了强调每一个个体,又得用,我们要分清敌、我、友”,这里用顿号,就把三个对立阵营区分得特别清楚,用不用,真的得看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更麻烦的是顿号和逗号、分号搅和在一起的时候,我见过有人一长串列举,中间全用逗号,看得人头昏眼花;也见过该用逗号表示分句停顿的地方,用了顿号,搞得句子结构都乱了,比如这种:“他买了鱼、肉、蔬菜、准备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你看,“蔬菜”后面就应该用逗号了,因为“准备做晚餐”是另一个意思层面的事了,再用顿号,就好像“准备做晚餐”也成了他买的东西之一,这不乱套了吗?

说到这个,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网络用语里,很多人喜欢用空格来代替顿号,苹果 香蕉 梨”,显得随意、轻松,这种用法在非正式交流里没问题,很有生活气息,但你要是写在正式的报告、论文里,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就涉及到语体风格了……顿号用得多且规整,文章就显得严谨、书面化;用得少,或者偶尔用逗号甚至空格代替,风格就偏向口语、松散,看你想要什么效果了。

其实吧,我觉得精通顿号规则,归根结底不是去背一条条的语法定律,而是培养一种“节奏感”,你写完一句话,自己默读一遍,感受一下那个停顿是不是舒服,是不是符合你想表达的语流,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顿号,能影响整个句子的气质。“宁静、悠远、深邃的夜晚”和“宁静悠远深邃的夜晚”,前者是慢慢品味每一个特质,后者则是一种融合的整体感受。

我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就百分百精通了,偶尔还是会犹豫一下,每次写作,尤其是修改的时候,都会特别留意这些小斑点,它们就像衣服上的线头,剪掉了,整件衣服才显得利落,可能,对文字细节的这种在意,本身就是对写作这件事的一种尊重吧,毕竟,清晰、准确、优雅的表达,就是由这一点一滴的“不凑合”累积起来的。

精通顿号规则:避免常见错误,优化中文书面表达的细节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