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T9600处理器性能全解析:笔记本CPU天梯图精准定位

嗯,用户想聊T9600这颗老U啊…还得写得随意点,别太规整,这玩意儿,得从哪儿说起呢?我记得它好像是酷睿2双核时代的玩意儿了,对吧?45纳米工艺,在当时算是挺尖端的了,现在回头看,感觉就像在翻一本泛黄的旧书,有种…说不出的怀旧感。

先说说它的基本盘吧,T9600,主频2.8GHz,那个年代这频率算是很高了,6MB二级缓存,前端总线1066MHz,现在看这些参数可能有点…过时?但在当时,尤其是2008、09年那会儿,这配置放在笔记本里,绝对算是性能派了,它不像现在的CPU动不动就多少核多少线程,那时候双核就是主流,拼的就是高主频和大缓存,T9600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把它放到那个所谓的“笔记本CPU天梯图”里想想看…它大概处在什么位置呢?肯定比那些低电压的SU系列、还有奔腾双核要强一大截,跟同时代的P系列比,因为功耗高一些(35W嘛),性能释放也更猛,但要说它是不是顶级…上面还有T9900那种3.06GHz的怪物压着,所以算是个“次旗舰”?这种定位就很微妙,有点像现在i7里的非K版本,性能足够强,但又不是最极致的那一档。

实际用起来是什么感觉?我印象中,用它来应付当时的日常办公、看高清视频(那会儿1080p刚普及没多久),甚至是玩一些像《魔兽世界》、《使命召唤4》那样的游戏,只要显卡别太拉胯,体验都还挺流畅的,它的单核性能其实不弱,对于一些老游戏或者优化一般的软件,甚至比现在一些低频多核处理器感觉更“跟手”,不过嘛, multitasking多任务处理能力就跟现在的CPU没法比了,开多了网页和程序就能感觉到吃力了,毕竟核心数摆在那儿。😅

发热和续航…哎,这大概是它最大的痛点了吧,35W的TDP,放在当时的主流笔记本里,风扇转起来那是真勤快,玩游戏或者渲染点什么的时候,噪音明显,续航就更别提了,跟现在的低功耗U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能撑个两小时就算不错了,所以那时候用T9600的本子,多半都是性能取向的“大砖头”,便携性基本牺牲掉了。

现在回头看T9600,有种很奇特的感觉,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CPU性能提升主要靠拉高频率的时代,一个笔记本还在性能和便携性之间艰难权衡的时代,你说它落后吗?跟现在的i3、R3比,综合性能肯定是被秒杀的 😐 但它的某些特质,比如那种简单直接的性能输出方式,又让人有点怀念,就像老式机械手表,精度不如电子表,但那份机械感独一无二。

在天梯图上给它定位,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的坐标”,它标记了酷睿2架构在移动端所能达到的一个高度,也为后来酷睿i系列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对于折腾老机器的爱好者来说,它依然是一颗值得把玩的芯片,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技术迭代的痕迹,但对于日常使用…除非你有特别的怀旧情怀或者只需要运行特定老软件,否则真的不太推荐了,时代终究是向前走的,CPU的世界更是如此。

T9600处理器性能全解析:笔记本CPU天梯图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