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详解2016笔记本CPU天梯图:助你找到最适合的高性能硬件组合方案

哎,说到2016年的笔记本CPU…现在回想起来 那真是个有点尴尬又挺有意思的年份,英特尔还在挤他那管快见底的牙膏,AMD的Zen架构还在娘胎里 没出来搅局,整个市场…怎么说呢,有点沉闷,但又不是完全没有亮点,你要是那时候想买台性能不错的笔记本,还真得在那一堆i5、i7里扒拉半天,水挺深的。

先说说当时的格局吧,英特尔绝对是霸主,主流市场基本就是第六代酷睿Skylake的天下,那时候你去看配置表,最常见的估计就是i5-6300HQ和i7-6700HQ了,对吧?这俩是标压U,性能核心,但很多人会搞混,觉得i7一定比i5强很多…其实真不一定,尤其是在双核和四核这个坎上,比如那个i7-6500U,名字听着是i7,但它是双核四线程的低压U,论持续性能,可能还真干不过四核四线程的i5-6300HQ。😅 所以光看i5、i7这个前缀,很容易被忽悠,关键得看后缀,HQ、U这些字母才是灵魂,决定了它的功耗墙和性能释放。

详解2016笔记本CPU天梯图:助你找到最适合的高性能硬件组合方案

我记得当时有个坑,就是一些看着挺好看的超极本,用了i7-6560U这种U,价格死贵,但实际用起来,开多几个网页和文档,风扇就呼呼转,它显卡是强了点,但CPU部分跟i5没啥区别,性价比太低了,反而是一些游戏本,用着i5-6300HQ,配上个好点的显卡,像GTX 960M之类的,用起来那叫一个爽快,处理个视频剪辑或者玩点要求不高的游戏,比那些花瓶本实在多了,所以啊,匹配太重要了,不是顶配就一定好。

再往上看,还有像i7-6820HK这种可超频的怪物,但说实话,在笔记本上超频…我总觉得有点悬,散热压不压得住是个大问题,除非你是重度发烧友,不然真没必要追求这个,多花的钱和带来的发热有点不成正比。

详解2016笔记本CPU天梯图:助你找到最适合的高性能硬件组合方案

至于AMD…唉,2016年真的是AMD在移动端的谷底,A10、FX系列那些老架构,功耗高,性能还打不过英特尔的i5,基本只能在一些特别便宜的入门本里看到,存在感很低,当时你要是想买个高性能本,几乎可以不用考虑AMD的选项,没得选,现在想想,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所以当时怎么选呢?我自己的思路是,先想清楚你要干嘛,如果就是普通办公、看视频,那买个i5-6200U之类的低压U本子,轻薄续航长,完全够用,还省电,如果想玩点游戏,或者做点轻度的设计,那必须得上标压i5起步,显卡也得跟上,这时候CPU天梯图上,i5-6300HQ就是个甜点位置,要是你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跑专业软件,那再考虑i7-6700HQ及以上的型号,但务必!务必关注笔记本的散热设计,好多本子根本发挥不出i7的全部实力,买个散热烂的i7本,可能体验还不如散热好的i5本。🔥

现在回头看这张“老地图”,感觉挺奇妙的,它记录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英特尔没啥压力,产品线细分得让人头晕,但也正是这种有点混乱的局面,逼着你去研究,去搞清楚HQ和U的区别,去关注散热模组有几根热管…这种折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吧,虽然现在的CPU性能强了太多,但那种在有限预算和选择里,挖出最适合自己宝贝的感觉,反而没那么强烈了。😊 希望这点碎碎念,能给对那个年代硬件感兴趣的你,带来一点不一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