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走进手机中关村,揭秘科技创新如何重塑智能终端发展路径

走进中关村 e世界那个已经有点掉漆的招牌底下,冷风嗖嗖地往脖子里灌,我站在这儿,恍惚了一下,十年前这里可是人声鼎沸啊,攒机的、买手机的、讨价还价的,空气里都是热腾腾的欲望,现在呢,安静得有点不真实,几个外卖小哥靠在电动车上刷着短视频,声音开得老大,这地方,好像被时间抽走了魂儿。

但你知道,表面的安静底下,东西其实没死,它只是换了个活法,那些曾经塞满柜台的华强北公模手机、贴着夸张跑分标签的山寨机,早没了踪影,你得上楼,拐进那些看起来像咖啡馆又像仓库的开放式空间,才能摸到一点脉搏,一个穿着皱巴巴格子衫的哥们,正对着桌上拆得七零八落的十几台手机发呆,旁边散落着电路板和五颜六色的连接线,我凑过去,他头也不抬,“你说,这玩意儿,”他拿起一个摄像头模组,“凭什么就非得是圆的?方的行不行?塞进边框里行不行?”

这个问题,听起来真傻,但又特别实在,这不就是一切的起点么?科技创新,有时候就不是从什么宏大的蓝图开始的,可能就是某个工程师对着一个圆形的摄像头,愣愣地问了句“凭什么”。

我记得另一个朋友,在某大厂做射频的,有次喝酒喝高了,拍着桌子骂娘,说他们为了把5G天线性能提升那么一丁点,在暗室里一待就是半个月,测了几千组数据,人都快变成信号发射器了,最后问题解决了,你猜怎么着?是调整了主板上一个毫不起眼的接地点的位置,小到用显微镜才能看清。“你说这算哪门子创新?这他妈就是死磕,是笨功夫!”他红着眼睛说,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甚至有点狼狈的“笨功夫”,一点点地把手机信号从“找窗户”变成了“地下车库也能刷剧”。

还有材料,现在动不动就陶瓷机身、素皮后盖,听起来高大上,可最早尝试用陶瓷的那批工程师,估计没少被供应链骂死,良率低得吓人,十个里面能有一个完美的就不错了,成本嗷嗷叫,他们就是在一次次报废、一次次跟工厂师傅磨嘴皮子当中,硬是把这种原本觉得“不可能量产”的材料,给驯服了,现在想想,那种手感,那种温润的质感,不就是从无数次失败和偏执里熬出来的么?

所以你看,智能终端的发展路径,根本就不是一条被规划好的康庄大道,它更像是一群有点轴的人,在一片迷雾里,东敲敲、西打打,这儿挖一铲子,那儿点一盏灯……摸索出来的,有段时间,所有人都在拼命堆摄像头数量,四摄、五摄,好像镜头不多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后来呢?风向又变了,大家开始追求单个摄像头的大底、高像素,计算摄影成了香饽饽,这路径,哪是规划出来的,完全是市场、技术、还有用户那张喜新厌旧的脸,三方掰手腕掰出来的结果,充满了偶然和……试错。

站在中关村现在这些联合办公空间的玻璃门外,看着里面那些年轻面孔,他们争论、画图、在电脑上跑着模拟程序……你会觉得,那种折腾的劲儿,没变,只是战场从嘈杂的柜台,转移到了安静的实验室和屏幕深处,他们不再卖手机了,他们在重新定义“手机”这个东西,也许再过几年,我们手里的终端会变成眼镜、变成戒指,或者干脆无形地嵌入生活里……谁知道呢?

离开的时候,天快黑了,回头再看一眼中关村,那些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块块巨大的电路板,我感觉,创新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光鲜亮丽的发布会,而是藏在这些灯光底下,那些细碎的、充满汗味和咖啡因的日常里,路径?哪有什么现成的路径,都是边走边铺出来的路。

走进手机中关村,揭秘科技创新如何重塑智能终端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