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笔记本CPU天梯图:强劲性能与能效比兼具的处理器选购指南
- 游戏动态
- 2025-10-18 06:52:38
- 2
哎,说到2021年的笔记本CPU啊…现在回头看,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节点,那会儿芯片市场乱糟糟的,AMD和Intel打得火热,我们这些想买电脑的人,一边觉得选择多了是好事,一边又真给挑花眼了,什么“Zen 3”、“Tiger Lake-H”、“M1”…名词一大堆,参数看得人头昏,今天就想随便聊聊,不带那些死板的图表,就说说我当时和朋友们折腾这些处理器时,那种有点纠结、又带点小兴奋的真实感受。
记得2021年上半年的重头戏,肯定是AMD的锐龙5000系列,特别是R9 5900HX和5980HX这些,那时候AMD可真够扬眉吐气的,用上台积电6nm工艺,Zen 3架构的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提升是实打实的,我有个朋友,搞视频剪辑的,之前一直用Intel,那年咬牙换了台R9 5900HX的游戏本…他原话是“导出视频的时候,终于可以去泡杯茶,而不是看完一集电视剧了”,这种性能飞跃,对干活的人来说,真是解脱,不过AMD的本子有个小毛病,或者说特点?就是核显性能当时还是比Intel的Xe弱一丢丢,如果你不配独显,只是日常办公,感觉Intel那边反而更流畅点…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观察,可能不全面。
然后就是Intel的11代酷睿,Tiger Lake,说实话,Intel那会儿压力肯定巨大,H45标压系列,像i7-11800H,单核性能追得很猛,玩游戏的话,帧数表现和AMD互有胜负,有时候还能小胜一点,但…但是啊,它的功耗和发热,真是有点让人挠头,我自己的经历是,用一台i7-11800H的笔记本,性能模式一开,风扇那个声音,呼呼的,夏天放在腿上都能感觉到热浪,性能是强,但总让人觉得这性能是“硬挤出来”的,不够从容,所以当时很多人纠结啊,是要AMD那种冷静又暴力的多核性能,还是Intel这种单核更猛但有点“火爆”的体验?
哦对了,绝对不能忘了苹果的M1系列,2021年M1 Pro和M1 Max横空出世,那真是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完全走了另一条路,ARM架构,恐怖的能效比,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评测,用M1 Max的MacBook Pro剪8K视频,不仅速度快得离谱,机器居然还能保持冰凉…风扇声?几乎听不见,这给Windows阵营带来的冲击太大了,让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高性能和长续航、低噪音是可以并存的,不过它的“坑”也很明显:贵,而且只能装macOS,很多专业软件或者游戏兼容性还是问题,所以它更像是一个…一个精致的特长生,在它的领域内无敌,但出了这个圈子就有点麻烦。
这么一圈看下来,2021年选CPU,根本不是在选一个冷冰冰的部件,更像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工作风格,你要是重度游戏玩家或者需要大量编译、渲染,AMD的锐龙5000系列可能是最均衡的选择,性能强,功耗控制得也好,如果你特别看重单核性能,经常玩一些对单核优化好的老游戏或者软件,那Intel的11代酷睿也能满足你,就是得忍受一下它的脾气,而如果你是整个生态都泡在苹果里,主要工作是视频、音乐创作,对移动办公续航有极致要求,那M1系列简直是天作之合。
现在回想起来,2021年没有绝对的“神U”,每款处理器都带着它独特的优点和一点点…嗯…小遗憾,选择的时候,真的得想清楚自己最常做什么,对噪音、发热、续航有多敏感,参数是别人的,但每天抱着电脑敲打、娱乐、工作的,是你自己啊,那种在琳琅满目的参数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它”的过程,虽然纠结,但现在想想,也挺有趣的,毕竟,电脑这东西,在那个时候,还是我们延伸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对吧?
本文由盘自强于2025-10-18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yxdt/3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