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轻薄便携设计,高效散热助力笔记本电脑持久高性能运行

说到轻薄本,现在真是满大街都是了,对吧?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桌上摆的十有八九都是那种薄薄的、银色的或者深空灰的机器,大家都在追求那种“拎起来就走”的感觉,好像电脑不够轻、不够薄,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就是当你真的需要它干点重活,比如渲染个视频,或者同时开十几个网页外加几个设计软件,那个小风扇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吼叫,机身烫得能煎鸡蛋,然后性能就肉眼可见地慢下来了,卡得你心烦意乱,这时候你就会想,这“轻薄”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我前段时间换电脑,就特别纠结这个事,我想要的,是那种既能塞进背包没什么负担,又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伙伴,它得是个靠谱的干活工具,而不是个娇贵的样子货,所以那阵子我几乎翻遍了所有评测,发现“散热”这个以前不太被大肆宣传的词,现在真的成了核心战场。

你想啊,电脑性能强,就像一辆马力强劲的跑车,但要是散热不行,就好比给跑车装了个玩具车的散热器,没跑几步引擎就过热报警了,再大的马力也发挥不出来,处理器和显卡在高负荷下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闷在那么薄的机身里散不出去,它们就会“自杀式降频”——就是主动降低自己的运行速度来保命,防止被烧坏,所以你看上去是买了一台配置很高的电脑,但实际上它可能只能在高性能状态下坚持几分钟,然后就…蔫了。

轻薄便携设计,高效散热助力笔记本电脑持久高性能运行

那厂商们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而且特别能看出一个厂牌是不是在用心做产品,有些牌子,可能就是在机身背面开几个看起来挺规则的进风口,里面塞个小小的风扇,意思一下就算了,但真正下了功夫的,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甚至有点“笨拙”的设计。

我最后选的这台,它的散热系统就挺有意思,你从底面看,那些进风孔不是简单的网格,而是一种有点不规则、像蜂巢但又不太一样的形状,据说这种形状能在相同面积下让更多空气流进去,它的热管不是一根简单的铜管,而是扁平的、像被拍扁了一样,这样能更贴合芯片,而且数量不止一根,像蜘蛛网一样铺开,把热量更快地导走,最让我觉得有点“可爱”的是,它的风扇叶片不是平的,每个叶片上都有一些极细小的锯齿状结构,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种设计是为了减少空气流动时的噪音,让风声更分散,不那么刺耳,真的,在高负荷运行时,它的声音是一种低沉的“呼呼”声,而不是那种尖锐的、让人焦虑的“嘶鸣”。

轻薄便携设计,高效散热助力笔记本电脑持久高性能运行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D面,就是底壳的材质和脚垫,有些本子为了追求极致的薄,脚垫做得特别矮,几乎和桌面贴在一起了,这还怎么进风?我这款的脚垫就挺厚实,橡胶材质也够软,放在桌上稳稳的,抬起的角度刚好让底部有个顺畅的呼吸空间,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设计师是不是个特别注重细节、有点强迫症的人,连这种看不见的地方都抠得这么细。

这种高效的散热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给散热模组留出空间,这台电脑没法做到市面上最薄的那一档,它比一些极致轻薄的机型可能厚了那么一两毫米,重了一两百克,但在我的天平上,这一两百克的重量,换来的是一种“踏实感”,我知道当我需要它全力输出的时候,它能扛得住,不会因为过热而跟我闹脾气,这种安心,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你看,轻薄和性能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关键在于,设计师愿不愿意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那些弯弯曲曲的热管、那些带着锯齿的风扇叶片、那些抬高一毫米的脚垫上,花足够的心思,这些细节堆砌起来,才是一台真正能陪你征战四方、不掉链子的便携利器,它或许不完美,偶尔也会发热,也会有风扇声,但你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它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散热芭蕾,这,大概就是我现在对“好电脑”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