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零基础视频制作教程:手把手教你成为录制达人

从“手残”到敢发朋友圈,我踩过的坑你别跳

说实话,我第一次尝试拍视频的时候,简直是一场灾难,手机架在摇摇晃晃的纸巾盒上,录出来的画面歪歪扭扭,光线暗得像是深夜偷拍,剪辑时发现背景里还有我妈喊我吃饭的画外音……当时我就想,算了算了,这东西真不是普通人能玩的。

但后来,就因为一次朋友生日,我想做个简单的祝福短片,硬着头皮又试了一次,结果你猜怎么着?居然有人评论说“有点那味儿了”!虽然现在回头看那视频还是有点尬,但就是从那天起,我慢慢摸到了一点门道,今天写的这些,不是什么大师课,就是我自己摸爬滚打攒下的实在经验,特别适合像我当时一样,连剪辑软件哪个是播放键都找不着的小白。


设备?别想复杂了,你的手机就是最好的开始

我当初差点掉进“设备陷阱”,总觉得得先买个高级相机、麦克风、环形灯……结果预算看了一圈,直接劝退,后来才明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完全够用,甚至是最好的起步工具,现在的手机摄像头,只要光线好,画质发朋友圈、小红书绝对没问题。

关键不在设备,在你会不会用。 比如光线,这是最最最容易出效果的!我有个血泪教训:下午背对窗户拍,脸全黑了,像个剪影,后来才懂,要让光线从你前面或侧面来,简单点,白天靠近窗户,或者晚上用台灯在面前补个光,画面质感瞬间提升50%,还有,拍摄前一定记得擦擦镜头!这个傻乎乎的错误我犯过不止一次,拍出来模模糊糊,还以为是手机坏了。


剪辑软件:选一个顺手的,然后死磕它

剪辑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核心就是“剪掉废话,拼在一起”,我试过好几款软件,最后留在了剪映,为啥?因为它对中文用户太友好了,识别字幕一键生成,还有海量的抖音热门模板和音效(虽然用多了会有点土,但救急很香)。

刚开始别追求炫酷特效,先把节奏搞对,什么是节奏?就是别让一个镜头停留太久,比如你展示一个东西,镜头停留5秒,观众可能3秒就看腻了,我的笨办法是:自己看回放,如果觉得有点无聊了,就在那个点剪一刀,还有,背景音乐是灵魂!有次我做一个旅行碎片视频,没加音乐前像流水账,配上合适的BGM后,立马就有了“故事感”,不过注意音乐音量,别大到盖过你的声音,这个度得自己反复听几次调整。


内容:别追求完美,先完成“能看”

这是我最想分享的一点,零基础最大的敌人不是技术,是“心理包袱”,总想着要拍得跟电影一样,脚本、运镜、转场都要专业,结果越想越不敢开始。

咱得降低预期,从“记录”开始。 你的第一个视频,可以就是“教你冲一杯手冲咖啡”或者“分享一本最近读的书”,不用写详细脚本,就列个三四点的提纲:1. 开场打招呼;2. 展示材料和步骤;3. 分享一个心得或小翻车;4. 结束,这样框架有了,又保留了一些即兴发挥的空间,看起来反而更真实。

我第一个有点水花的视频,是记录自己组装一个小书架的过程,中间还拍到了我拧螺丝拧不进去,骂了一句(后来剪掉了),最后看到成品时那个得意的笑,就是因为有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才有“人味儿”,观众其实没那么苛刻,他们更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


我的“顿悟”时刻:接受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开始

有次我花了一下午,精心剪辑了一个vlog,自认为转场酷炫,结果发出去反响平平,反而另一个我用了十分钟随手剪的、有点晃的生活片段,大家却说“很真实”、“有共鸣”。

那一刻我有点开窍了。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情感连接比技术完美更重要。 一点点画面的抖动、偶尔的口误,只要内容是真诚的,这些“瑕疵”反而成了个人风格的一部分,现在我会故意在视频里留一点“毛边”,比如思考时的“呃…”,或者发现说错话后的自嘲一笑,效果出奇地好。


如果你也想试试,真的别怕,就从今天下午,用手机拍一段你窗外的风景,或者你正在做的一件小事开始,打开剪映,试着把最精彩的部分剪成15秒,加个音乐和字幕。完成,比完美重要一万倍。

当你发出第一个视频,哪怕只有几个赞,那种“这是我做出来的”成就感,真的超级棒,这条路,我帮你探过一些坑了,剩下的,就等你亲自来体验啦。

零基础视频制作教程:手把手教你成为录制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