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第六代Intel处理器天梯榜:性能全面突破,体验再升级!

说实话,现在大家张口闭口都是12代、13代酷睿,谁还记得6代啊?但你要是经历过那个从老平台换过来的节点,你就能明白我当时那种“哇塞”的感觉了,它不像后来那种性能翻倍的震撼,而是一种……嗯……“全面精致化”的体验升级。🧐

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当时是从一台厚重的二代i5游戏本,换到了一台搭载i7-6700HQ的神舟笔记本(对,就是那个“神船”),开箱接上电源那一刻,心里是有点小激动的,第一个直观感受是什么?是快,但不是那种傻快

以前打开Photoshop,那个启动进度条你得等它走一会儿,泡杯茶回来可能刚好,但换了6代之后,几乎是点开图标,界面“唰”一下就弹出来了,这种流畅不是单纯的CPU主频高了,我觉得关键是DDR4内存的普及,从DDR3到DDR4,就像是乡间小路换成了柏油马路,数据跑的更顺畅了,延迟感大大降低,处理一些多图层的设计稿,那种拖拽的跟手感,真的不一样。🖥️

第六代Intel处理器天梯榜:性能全面突破,体验再升级!

再一个就是核显,HD 530,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古董”,但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惊喜,我之前那台电脑的核显,玩《英雄联盟》都得把特效调到最低,分辨率还得降一降,才能勉强60帧,换了6代之后,我试着把特效开到中高,帧数居然能稳稳地保持在七八十!对于我这种不玩3A大作,偶尔打两把网游的“轻度玩家”这意味着我不用非得买个笨重的独显笔记本了,轻薄本的游戏能力第一次让我觉得“够用”了,虽然现在核显性能已经逆天,但那个“够用”的起点,我觉得6代功不可没。🎮

还有功耗和发热,14nm工艺啊,当时可是Intel的看家本领,我那台笔记本,在夏天的时候,风扇的“呼啸声”明显温柔了很多,续航嘛……好像是有提升,但说实话,当时没太在意,因为基本都是插电用,现在想想,这个工艺进步为后来轻薄本的爆发算是打了个不错的基础。

第六代Intel处理器天梯榜:性能全面突破,体验再升级!

你让我现在给它排个“天梯榜”,其实挺难的,因为性能差距没那么夸张,i7-6700K肯定是当年的王者,超频潜力也不错,是很多DIY玩家的心头好,但像i5-6500这种中端U,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办公、性能到现在都不过时(只要你别去跑最新的3A游戏),我有个朋友,至今还在用i5-6500的台式机,刷刷网页、看看4K视频,偶尔用用Office,他完全没觉得有换的必要,这说明啥?说明6代的性能,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真的达到了一个“甜蜜点”,一个足够耐用、足够舒适的基准线。💪

现在回头看Skylake,它可能不是历史上最颠覆的一代,但绝对是承上启下、非常扎实的一代,它把PC体验从“能用”真正推向“好用”,它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每一项升级都落在了用户体验的痛点上:更快的响应、更好的图形、更高的能效。

哎,写着写着还有点感慨,科技发展太快了,当年的明星,现在也成了“老将”,但正是这些一代代的“全面突破”,一点点地把我们的数字生活体验推到了今天这个高度,向第六代致敬吧,它确实是个靠谱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