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动态 > 正文

探索用户名的真正含义及其在网络身份中的重要性

我一直觉得,用户名这东西挺有意思的,它不像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爸妈给的,带着某种宿命感,它更像是在网络世界里,我们自己给自己起的“小名”,或者说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一个面具,但奇怪的是,这个面具戴久了,有时候反而比真实的脸更能暴露你是谁。

比如我最早的一个网名,叫“沉默的螺旋桨”,现在想起来真是又中二又好笑,那会儿刚上高中,觉得自己特深沉,内心波涛汹涌,但表面上又想装酷,假装沉默,为什么是“螺旋桨”呢?可能潜意识里又希望自己能有点动力,能搅动点什么,别真的沉下去,这个名字陪我度过了整个论坛和QQ时代,现在偶尔在某个旧网站的角落看到它,还能瞬间把我拉回那个有点自卑、又充满莫名渴望的年纪,你看,就这么几个字,几乎就是我那段时间的精神切片。

后来名字换了很多,有段时间迷恋科幻,叫“熵增冰淇淋”,想表达一种在无序宇宙里寻找短暂甜美的矛盾感;玩网游时叫“不补刀就送头”,纯粹是图个乐子,带着点破罐子破摔的幽默,每个名字都像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那段日子我的兴趣、情绪甚至人生状态。

用户名的第一个真义,我觉得是 “自我的快照”,它不是完整的你,但绝对是某个侧面的你,在某个特定时刻被定格了下来,我们总说网络是虚拟的,但通过这些精心挑选(或随意瞎取)的名字,我们暴露的真心话,可能比现实中经过修饰的对话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用户名是我们构建网络身份的基石,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但你的名字就是你递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一个叫“清风明月”的人,和一个叫“硬核怼王”的人,你还没跟他们说话,心里就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预期,这个名字会吸引来同类,也会自动筛选掉不同频的人,它像一个信号灯,帮你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部落。

我有个朋友,她的微博名十年没换过,叫“下午三点阳光正好”,她说这个名字让她有安全感,无论现实生活多糟心,一登录上去,就感觉自己是那个永远活在惬意午后的人,这个用户名,已经成了她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可以随时躲进去的避风港,你看,它不仅仅是个代号,更是一种心理暗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也有尴尬的时候,比如你年轻时取的“暗夜の王子”,到了三十多岁还在用,发个工作会议通知就显得无比滑稽,这时候,改名就像一场小小的成人礼,意味着你承认并告别了过去的某个自己,这种“命名权”在手的感觉,在现实生活里是很难体验到的,我们可以随时“重启”自己的网络身份,这种自由本身就很有力量。

我现在反而有点怀念那种不完美的、带着毛边的取名方式了,现在大家的名字越来越趋同,要么是“用户+一串随机数字”,要么是实名制下的本名,感觉少了很多个性和探索的乐趣,网络变得太严肃、太工具化了,连取个名都像在完成KPI。

下次当你准备注册一个新账号,面对那个空白的“用户名”输入框时,不妨停下来想几秒钟,你即将打下的那几个字,不仅仅是为了登录,它可能是你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短信,也可能是你向陌生世界发出的一声独特呼喊,它不完美,没关系;它有点怪,更好,因为那才是你,在数字洪流中,努力刻下的、独一无二的印记。

探索用户名的真正含义及其在网络身份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