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电子视界:屏幕窗口背后的无限科技宇宙探索之旅

《电子视界:当我的瞳孔成为数据流的港口》

凌晨三点二十七分,MacBook Pro的视网膜屏幕在黑暗中泛着幽蓝的光,我的食指无意识地在触控板上划着八字,Chrome浏览器里十七个标签页像叠罗汉般挤在一起——这已经是我这周第三次在量子计算科普视频和Steam夏季促销页面之间迷失方向了。

记得第一次拆解老式显像管电视的经历,1998年产的松下画王,后盖螺丝拧下来的瞬间,陈年的灰尘像爆破的微型星系般喷涌而出,我的手指触碰到阴极射线管尾端时,那种带着静电余温的震颤感,比后来任何一次智能手机的震动反馈都要来得真实,如今那块被大卸八块的电路板还躺在老家阁楼里,与Windows 98安装光盘和诺基亚3310的尸体作伴。

电子视界:屏幕窗口背后的无限科技宇宙探索之旅

上周在东京秋叶原的二手电器迷宫,我撞见个穿着褪色初音未来T恤的店主,他的玻璃柜台里躺着台1983年的索尼特丽珑彩监,屏幕上映着不断跳动的彩色条纹。"这是最接近模拟灵魂的电子心跳",他说话时眼镜片上反射着CRT特有的磷光,我们花了整个下午讨论显像管老化产生的色偏究竟算缺陷还是个性,临走时他送了我盒已经停产的JVC录像带,说里面录着平成元年东京塔的雷暴画面。

现代屏幕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返祖现象,Instagram网红们开始用CCD相机滤镜追求"低画质美学",TikTok上#CRTeffect话题播放量突破十亿次,我的设计师朋友阿康最近花三千块买了台二手大屁股显示器,就为了在修图时获得"更温暖的红色通道",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偷玩红白机被老妈抓包时,电视机上残留的那抹幽灵般的残影。

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代人像是站在数字与模拟世界的接缝处,我的外甥女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YouTube缓冲时要盯着那个转圈的圆圈,就像我始终觉得她的"无限滑动"短视频消费模式像在电子喂食,上个月她把我珍藏的《电子游戏软件》合订本当成了"复古风拍照道具",那些被翻到卷边的攻略页边上,还留着初中时我用荧光笔划出的秘籍代码。

深夜写稿时总习惯性点开那个模拟老电视噪点的白噪音视频,灰白的雪花点里偶尔会闪过几帧疑似1987年NHK晨间剧的残影,评论区有人发誓看到了911事件的直播画面,这种集体幻觉般的体验,或许就是赛博时代的新型篝火故事——我们围坐在像素化的光点前,试图从随机噪点中解读出被数字洪流冲散的叙事线索。

最后一次搬家时,我把大学用的第一块数位板供在了书架上,Wacom影拓四代,压感笔的橡胶握柄已经发粘,USB接口氧化成了铜绿色,偶尔用指尖触碰冰凉的板面,还能想起2012年那个闷热的暑假,我如何用这块256级压感的塑料板,笨拙地临摹着《攻壳机动队》的赛博格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