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联想控股科技引领战略,构筑创新生态与未来蓝图
- 问答
- 2025-09-22 13:51:37
- 2
一场关于"硬核"与"生态"的冒险
北京的深秋,我站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某个咖啡馆二楼,透过玻璃窗看着对面联想控股大厦的LED屏幕滚动播放着"科技引领战略"的标语,手里那杯已经凉透的美式咖啡提醒我,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在这里"蹲点"采访了,有趣的是,每次和联想不同部门的人聊完,我都有种奇怪的撕裂感——这家公司似乎同时在玩两盘完全不同的棋。
先说点实在的,去年联想控股在合肥投的那个智能制造产业园,我去实地看过,当时接待的工程师老张,一个在联想干了十五年的"老兵",指着那些正在调试的机械臂对我说:"你看这些铁家伙,三年前我们还得从德国进口,现在连控制算法都是自己的。"他说话时眼角有藏不住的骄傲,但转身又小声嘀咕:"就是不知道市场认不认这个'国产高端'的标签..."
这大概就是联想科技战略的缩影——在"硬核技术"和"商业变现"之间走钢丝,我翻过他们的财报,研发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但比起那些all in在某个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联想的布局总显得有点...怎么说呢,过于"周全"?就像他们那个被媒体反复报道的"三级火箭"战略——底层技术、产业赋能、生态共建,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实际操作中难免顾此失彼。
记得有次和投资部的王总聊到凌晨,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既要接住上面掉下来的技术风口,又不能让底层的商业地基出现缺口。"当时他办公室里摆着个很有意思的物件——一边是3D打印的卫星零部件模型,另一边是盒马鲜生的冷链物流方案,这种混搭风莫名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说到具体案例,不得不提他们孵化的那个农业无人机项目,我在新疆棉田见过实际作业场景,技术确实够硬核,自动避障精度能达到厘米级,但项目负责人小李私下吐槽:"最难的不是写代码,是说服那些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把式相信这铁鸟比人靠谱。"这种技术落地时的"水土不服",教科书里可不会教。
最近和战略研究院的几位专家吃饭,席间有个观点很有意思:"联想最大的优势可能恰恰是它的'不纯粹'。"这话乍听像批评,细想却点破了关键——在实验室和技术之间,往往隔着整个商业社会的复杂地形,联想三十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渠道资源,这些"老古董"资产,反而成了新技术落地时最实用的脚手架。
不过我也观察到某种危险的倾向,上个月在某创新峰会上,听到不下十次"生态闭环""价值重构"这类大词,听得我太阳穴直跳,科技战略最怕的就是变成PPT上的文字游戏,有次在洗手间偶遇一位刚做完汇报的年轻产品经理,他边洗手边嘟囔:"又要做颠覆式创新,又要保证季度KPI,我特么连头发都快颠覆没了..."这种真实的焦虑,或许比任何战略宣言都更能说明问题。
站在旁观者角度,联想这场科技转型像在下一盘多维围棋,既要盯着眼前的盈利点,又要布局未来的技术高地;既要保持大企业的稳健,又要拥有创业公司的敏捷,这种平衡术,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叠叠乐游戏——每抽出一块积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离场前,我最后看了眼咖啡馆窗外的联想logo,夕阳给它镀了层金边,意外地有种老牌科技企业特有的沧桑感,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不该用评判互联网公司的那套标准来看待它,在这场漫长的科技马拉松里,联想选择的是负重奔跑——背上驮着历史包袱,手里攥着未来门票,这种矛盾的生存状态,可能才是中国产业升级最真实的注脚。
(完)
本文由度秀梅于2025-09-22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