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十年显卡发展史:从性能飞跃到技术革心的巅峰之旅

(引用来源:根据AnandTech, Tom‘s Hardware, 英伟达及AMD官方技术文档与发布会信息整理)

回想2014年,显卡世界正处在一个性能为王的黄金时代,那时,英伟达的Maxwell架构显卡GeForce GTX 980横空出世,它像一位优雅的武士,用极低的功耗换来了惊人的性能,人们谈论显卡,核心话题就是“帧数”,谁能用更少的电跑出更高的游戏帧率,谁就是王者,AMD则凭借Hawaii架构的R9 290X系列,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性价比与之抗衡,当时的“矿潮”初现端倪,但尚未席卷整个市场,这个时期,显卡的核心使命单纯而直接:为游戏玩家提供更流畅、画质更高的体验。

(引用来源:基于英伟达Pascal架构白皮书及同期游戏技术评测)

时间来到2016年,英伟达的Pascal架构将这种性能追求推向了高潮,GTX 1080的出现,让1080p分辨率下的高帧率游戏成为主流玩家的标配,并开始向2K分辨率迈进,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性能的飞跃,更在于能效比的巨大提升,显卡不再仅仅是DIY发烧友的专属,更广泛的主流用户开始关注并升级自己的显卡,也是在这一年,一场风暴正在酝酿,加密货币价格飙升,导致AMD的Polaris架构显卡(如RX 480)和后续的英伟达Pascal卡被大量用于“挖矿”,普通玩家突然发现,一卡难求,价格飞涨,显卡第一次从单纯的游戏装备,变成了可能带来利润的“生产资料”。

十年显卡发展史:从性能飞跃到技术革心的巅峰之旅

(引用来源:综合英伟达Turing架构发布会、AMD RDNA架构技术分析及Digital Foundry的深度评测)

2018年是真正的转折点,英伟达的Turing架构带来了“技术革心”,RTX 20系列的发布,第一次将“实时光线追踪”和“DLSS”深度学习超采样技术带入消费级市场,起初,很多人质疑这些技术的实用性,认为这是性能不足以支撑高帧率的“噱头”,光线追踪让游戏中的光影、反射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但代价是帧率大幅下降;而DLSS则利用AI技术,以较低的分辨率渲染,再通过算法智能放大到高分辨率,在几乎不损失画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性能,这十年中,显卡的角色开始从“纯硬件算力”向“硬件+AI算法”协同工作转变,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心”,AMD在2019年携RDNA架构的RX 5700 XT归来,专注于提升传统光栅化性能的效率,与英伟达走上了不同的技术道路。

(引用来源:参考英伟达Ampere架构、AMD RDNA 2架构的详细评测及游戏主机芯片技术分析)

十年显卡发展史:从性能飞跃到技术革心的巅峰之旅

2020年,战火升级,英伟达的Ampere架构(RTX 30系列)和AMD的RDNA 2架构(RX 6000系列)展开了激烈对决,这一代,双方都实现了巨大的性能跨越,英伟达将RT核心和Tensor核心大幅增强,让光追和DLSS进入了可用的实用阶段,而AMD则迎头赶上,不仅在传统性能上紧追不舍,也首次在自家显卡中加入了硬件光追加速功能,并推出了对抗DLSS的FSR技术,更重要的是,搭载了定制版RDNA 2架构的索尼PS5和微软Xbox Series X|S游戏主机发布,让新一代图形技术迅速普及到亿万家庭,推动了游戏开发者大规模应用光追等新技术,这一代显卡也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全球缺货和溢价,加密货币的疯狂将显卡价格推向了荒谬的高度,成为了许多玩家心中的痛。

(引用来源:依据英伟达Ada Lovelace架构、AMD RDNA 3架构发布信息及近期AI应用趋势报道)

进入2022年下半年至今,我们迎来了英伟达的Ada Lovelace(RTX 40系列)和AMD的RDNA 3(RX 7000系列)架构,此时的显卡,已经彻底分化出两条清晰的路径,英伟达将重心明显偏向于AI驱动,DLSS 3的革命性“帧生成”技术完全依靠AI生成完整帧,极大地提升了流畅度,尽管也引发了关于延迟的讨论,AI创作的爆发(如Stable Diffusion等)让显卡的AI算力从游戏领域溢出,成为了新的生产力工具,AMD则继续深耕芯片let先进封装技术,追求能效和性价比,选择一张显卡,不再仅仅是看它跑游戏有多快,更要考虑它是否支持最新的AI加速技术,能否满足你未来可能的内容创作需求。

这十年,显卡的发展史是一部从“性能竞赛”到“技术范式转移”的史诗,它从游戏世界的忠实仆从,成长为一个融合了图形、AI计算、科学模拟的综合性计算平台,我们见证了过去只为渲染像素的专用硬件,如何进化成能够理解并“创造”像素的智能引擎,这段旅程的巅峰,不仅仅是频率和核心数的堆砌,更是计算思想的彻底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