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锤子手机以极致工艺颠覆传统,开启智能科技潮流新篇章

(信息综合自锤子科技历次发布会罗永浩的演讲、官方新闻稿及媒体报道,如“锤子科技2014年首场发布会”、“Smartisan T1 产品介绍”、“坚果手机系列发布会”等)

锤子手机,这个由罗永浩创立的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它不像当时其他手机厂商那样,一上来就大谈特谈跑分、处理器频率或是摄像头像素这些冷冰冰的参数,老罗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他们坚信,一部好的手机,首先应该是一件精致的、让人愿意拿在手里细细品味的工艺品,这种对“极致工艺”的追求,成了锤子手机最鲜明的标签,也确实在当时的手机行业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回想一下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那几年,市面上大多数手机长得都差不多,不是圆滚滚的塑料机身,就是冷冰冰的金属背板,设计上很难说有什么个性和美感,大家比拼的似乎是谁能把硬件堆得更狠,谁的价格压得更低,但锤子手机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流,他们发布的第一款手机Smartisan T1,就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手机外观的惯常认知,那个手机拿在手里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采用了罕见的双面玻璃设计,前后玻璃与机身中框的衔接处,据说经过了极其复杂的工艺处理,严丝合缝,手感温润如玉,完全没有廉价塑料的粗糙感或者金属的冰冷感。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细节,当时大多数手机的按键都是塑料的,按下去松松垮垮,而T1的按键被设计成了实体键,反馈清晰有力,据说为了这几个按键的手感,工程师们调试了无数次,还有那个引起很多讨论的对称式音量键,以及可以自定义功能的“闪念胶囊”键,这些设计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更是老罗所说的“用户体验”的体现——他觉得用户单手操作时,对称的按键更方便盲按,虽然这些设计一开始有争议,但确实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原来手机上的按键还可以这样安排?原来细节的打磨能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

这种对工艺的执着,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根据发布会上的介绍,为了找到一种理想的白色,他们的团队打了几百个样板,对比了无数种色差,就为了最终呈现出的白色是纯净、不偏冷的,在手机内部,他们甚至对主板元器件的排列都提出了美学要求,力求整洁有序,尽管这并不会被大多数用户看到,这种“里子面子都要讲究”的态度,在当时追求快速迭代、成本控制的手机行业里,显得非常另类,但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认同这种价值观的用户,人们觉得,锤子手机不是在卖一个通讯工具,而是在推销一种审美,一种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锤子手机的“颠覆”不仅仅停留在外观上,它的操作系统Smartisan OS更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在那个安卓系统普遍模仿iOS界面的时代,Smartisan OS做出了大量独特的、充满巧思的设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九宫格/十六宫格的拟物化图标,老罗认为,拟物化的设计更有温度,更符合人们的直觉,他们重绘了上千个应用图标,确保风格统一、细节精致,光是一个图标的打磨就可能花费设计师数天时间,这种对系统UI视觉一致性的极致追求,在当时的安卓阵营里是独一份的。

更重要的是交互逻辑上的创新,一步(One Step)”功能,它通过侧边栏极大地简化了应用间分享文件、发送信息的步骤,将需要多个步骤的操作简化到一步完成,这在当时被誉为效率神器,还有“大爆炸(Big Bang)”功能,通过按压屏幕上的文字,能将大段文字“炸”成独立的词汇,方便选取和编辑,解决手机端文字处理的痛点,这些功能后来甚至被其他手机厂商借鉴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锤子手机以其独特的思考,推动了整个安卓系统在用户体验上的进步,它让人们看到,智能手机的“智能”,不应该只是硬件性能的强大,更应该是软件交互上的体贴和高效。

可以说,锤子手机用它的“极致工艺”和“人性化科技”,成功地挑战了当时智能手机行业固有的发展模式,它告诉市场和消费者,手机除了是性能猛兽,还可以是艺术品和效率工具的结合体,虽然锤子手机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起伏,但它所倡导的对细节的打磨、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思考、以及不盲从主流的设计勇气,确实为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启发了很多后来者,它开启的,是一种更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的智能科技潮流新篇章,让人们意识到,科技产品同样可以拥有温度和灵魂。

锤子手机以极致工艺颠覆传统,开启智能科技潮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