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跟着小鱼学电脑日志分析,快速掌握查看技巧

哎,你说这电脑日志吧,有时候真像一本天书,密密麻麻的字符看得人头晕眼花,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简直一头雾水,恨不得把显示器给关了,但后来,嘿,你猜怎么着?我认识了个朋友,我们都叫他小鱼,这家伙,真是个怪才,看日志跟看小说似的,还能看出情节来。

记得有一次,服务器半夜抽风,报警信息嘀嘀嘀响个不停,我慌得手忙脚乱,小鱼却慢悠悠地泡了杯茶,眯着眼睛扫了几眼日志,他突然指着一条记录说:“瞧,这儿有个小家伙在‘跳舞’呢。”我凑过去一看,不就是个普通的错误码嘛,可他解释说,那个时间点刚好有用户上传了个超大文件,系统内存被挤占了,连锁反应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经他一点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突然就活了起来。

小鱼教我的第一课是,别急着逐行死磕,先跳出来,看看日志的“天气”,整体上,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错误的出现有规律吗,是零星小雨还是瓢泼大雨?他说,日志里藏着节奏,你得用心听,突然出现一连串相似的警告,可能只是某个服务在例行重启,虚惊一场,但要是夹杂着几个从没见过的致命错误,那就得警惕了,说不定是“风暴”前兆。

跟着小鱼学电脑日志分析,快速掌握查看技巧

他还特别强调上下文,孤立地看一条错误信息,往往意义不大,就像侦探破案,得把线索串联起来,时间戳、用户ID、进程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拼图的重要部分,小鱼有个习惯,分析时会自言自语:“这个错误出现前五分钟,系统做了什么?哦,刚打完补丁……那会不会是兼容性问题?”这种联想,有时候真能撞出火花。

小鱼的方法也不是总那么“规范”,他经常随手在记事本上画各种箭头和圈圈,字迹潦草得只有他自己能看懂,有回他指着一段日志兴奋地说:“看,这个报错多像一只企鹅在滑冰!”我愣是没看出关联,但奇怪的是,这种形象化的记忆方式,反而让我对那种错误类型印象格外深刻,他偶尔也会犯迷糊,比如把时间戳看错时区,导致判断南辕北辙,然后自己挠着头哈哈大笑。

跟着小鱼学电脑日志分析,快速掌握查看技巧

说起来,最受用的还是他那种“顺藤摸瓜”的思路,遇到一个错误,不要停在那里,跟着它,看它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引发了什么,就像跟踪河里的一条小鱼,你看它游到哪儿,就能大概知道水流的方向和河底的状况,这个过程,需要点耐心,偶尔也会走进死胡同,但一旦摸到门道,会有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现在回想起来,跟着小鱼学到的,不只是一些命令或者技巧(比如用grep过滤关键字,用tail实时跟踪,这些确实实用),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与这些沉默数据对话的能力,日志不再是令人头疼的故障报告,而变成了系统讲给你听的故事,我离小鱼那种“人机合一”的境界还差得远,时不时还是会对着满屏的红字发怵,但至少,我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听”这个故事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渔”比“鱼”更重要吧,好了,我得去检查一下今天的日志了,好像又有什么在“跳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