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书写进化论:以游戏方式锤炼笔触,让你的字迹焕然一新!

哎,你说写字这事儿吧,有时候真挺邪门的,我桌上那支笔,跟着我少说也有五六年了,笔杆都被我拇指磨出一个浅浅的凹槽,可写出来的字呢,还是那副老样子,说不上丑,但也绝对跟“好看”不沾边,就像没睡醒似的,歪歪扭扭,没什么精神,每次签完名,我都得赶紧把本子合上,心里嘀咕:这真是我写的?

直到有天,我在家翻旧箱子,找着我小学三年级的作业本,好家伙,那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虽然稚嫩,但透着股认真的劲儿,我当时就愣了,怎么越长大,字反而越……退化了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把写字这事儿,太当回事儿了,又或者,太不当回事了?它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功能性动作,敲键盘敲多了,拿起笔反而陌生,只剩下“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个最干巴的目的,至于美不美,舒不舒服,全忘了。

然后我就想,能不能别这么苦大仇深地“练字”?像完成任务一样,对着字帖一遍遍临摹,太枯燥了,根本坚持不下来,能不能……把它变成一种游戏?

对,游戏,这个词儿一冒出来,我整个人都轻松了。

书写进化论:以游戏方式锤炼笔触,让你的字迹焕然一新!

我的第一个“游戏”特别简单,甚至有点傻,我找来一张废纸,跟自己说:今天不写具体的字,就画线,但不是规规矩矩地画直线,是画那种……有情绪的线,画一条“开心”的线,它可能是跳跃的、流畅的,带着点儿波浪;再画一条“愤怒”的线,短促、尖锐,像闪电一样劈下来;还有“忧郁”的线,拖得很长,慢吞吞的,中间可能还会无力地顿一下,你猜怎么着?就这么乱画,我居然找到了久违的、笔尖在纸上“跳舞”的感觉,我关注的不是那个“结果”是否标准,而是当下手腕发力、墨水流动的那个“过程”,这感觉,有点像小时候用树枝在沙地上乱划,纯粹是为了好玩。

尝到点甜头后,我的“游戏”开始升级了,我试着把写字和日常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绑定,每天泡咖啡的时候,我会用搅拌勺蘸点水,在厨房台面上写当天的日期,或者随便一个想到的词,水迹很快就会干,字也消失了,但那个短暂的、湿润的痕迹,反而让我特别放松,因为知道它无须完美,甚至可以丑陋,反正几分钟后就无影无踪,这种“临时性”卸下了我心里所有的负担。

还有啊,我开始“偷看”别人的字,不是看书法家的,是看生活中普通人的,菜市场卖菜阿姨在塑料袋上记价的数字,快递小哥签收单上龙飞凤舞的签名,朋友在便签纸上留给我的潦草留言……我发现每一个人的笔触,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甚至能隐约感觉到他们当时的匆忙、从容或者心事重重,这让我明白,字迹其实是活的,是当下状态的投射,我干嘛非要追求那种印刷体一样的“完美”呢?我要的,也许只是一种更自在、更像我自己的“笔触”而已。

书写进化论:以游戏方式锤炼笔触,让你的字迹焕然一新!

后来,我甚至发展出一些更无厘头的玩法,闭眼写字”,完全凭手感在纸上游走,写完再睁眼看,往往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墨团,但偶尔会有一两个笔画,意外地有着一种笨拙的趣味,又比如“左手写字”(我不是左撇子),那字丑得简直没法看,像喝醉了酒,但这个过程却异常新鲜,它逼着我的大脑和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协作。

就这么瞎折腾了大概小半年,有一天,我无意中在笔记本上记点东西,写完后扫了一眼,自己都愣了一下,字还是那些字,结构也说不上有多大的飞跃,但整体的感觉……通畅了,笔画之间有了那么点呼应的意思,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了,更重要的是,我拿起笔的时候,心里不再有那种微妙的抗拒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嗯,类似于“活动一下手腕”的轻松感。

所以你说书写进化论是啥?我觉得根本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或者严格的计划,它可能更像是一种心态的调整,是把书写从“任务清单”里解放出来,放回到“游乐场”里去,别总想着“锤炼”,那太沉重了;试着去“玩耍”,去感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去观察墨水如何慢慢洇开,甚至去享受偶尔写错字时画掉的那个黑疙瘩。

你的字迹,其实就是你手臂延伸出去的一道痕迹,它没必要符合谁的审美标准,重要的是,它是否真实地承载了你某一刻的呼吸和节奏,别急着让它“焕然一新”,先试着和它做朋友,带它玩一玩,也许在某次不经意的“游戏”之后,你一抬头,会发现它已经悄悄变得,比你想象中还要独特和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