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解决手机散热难题:五种高效降温方法详细指南

哎,你说这手机啊,现在真是比我还怕热,大夏天出门,随便拍个照、刷会儿视频,它就跟揣了个暖手宝似的,烫得吓人,有时候热到直接给我降亮度,屏幕暗得跟半夜没开灯一样,或者游戏正打到关键处,突然卡成PPT,那感觉真是……火冒三丈,又拿它没办法,所以今天,咱就抛开那些一本正经的教程,像朋友聊天一样,聊聊怎么给这位“高烧”伙伴降降温,都是我自个儿瞎琢磨、试出来的,不一定全对,但挺实在。

第一招,最笨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给它找个凉快地儿待着。

你别笑,真的,手机发热,很多时候就是环境给“烤”的,我有个坏习惯,喜欢把手机随手扔沙发上,或者放在窗台边,阳光直射那种,有一次,手机烫得我差点拿不住,才猛然意识到,这不就跟人中了暑一个道理嘛,你想想,大热天的,你愿意一直站在太阳底下暴晒吗?手机也一样啊,它的最佳工作温度,说明书上好像写的是0到35度?记不太清了,反正别太极端,现在我会特别注意,比如开车时绝不放前挡风玻璃下面那个晒得滚烫的台子上,宁愿塞在阴凉的手套箱,在室内,也尽量让它远离暖气片、路由器这些发热源,仅仅是把它从紧裹着的被子里掏出来,或者从牛仔裤紧绷的后兜里解放出来,温度就能下去不少,这招没啥技术含量,但真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像人热了要先到树荫下歇歇一样。

第二招,扒掉它的“厚外套”,或者换个“凉席”。

很多人,包括我以前也是,喜欢给手机套个厚厚的保护壳,防摔嘛,安全感十足,但后来我发现,有些壳子材质密不透风,简直就是个小型保温箱,把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严严实实闷在里面,散不出去,后来我一狠心,在家用的时候,干脆把壳摘了,嚯,那手感,冰凉丝滑,散热效果立竿见影,但出门又怕摔……纠结,于是就开始研究手机壳的材质,那种厚重的硅胶壳、金属壳,基本被我拉黑了,现在用的是一种叫什么…芳纶纤维的?也就是凯夫拉材质,很薄很轻,据说导热性好一点,还有那种带镂空散热孔的竞技类手机壳,虽然样子夸张点,但确实有用,这就好比大夏天,你是愿意穿件厚棉袄,还是换件透气速干的背心?道理是相通的。

解决手机散热难题:五种高效降温方法详细指南

第三招,关掉那些“偷偷烧火”的后台程序。

这个我得好好说说,因为太隐蔽了,很多时候手机发热,不是你正在用的App有多耗电,而是后台一堆程序在“摸鱼”,悄咪咪地运行着,定位啊、同步数据啊、推送消息啊,你可以在设置里看看电池用量,经常会发现一些你根本没打开的App赫然在列,电量消耗还不低,我现在的习惯是,不用某个App的时候,顺手就从后台彻底划掉,还有那些不必要的功能,比如蓝牙、GPS,如果暂时用不到,随手关掉,屏幕亮度也别拉满,自动亮度其实就挺智能的,这就像家里电器,没人看的电视、不用的充电器,你都给它关掉拔掉,电表转得慢,家里也凉快不是?有一次我手机莫名发烫,查了半天,发现是某个购物App在后台持续更新位置信息,关掉之后,世界顿时清凉了。

第四招,物理降温的“邪门歪道”与“科学姿势”。

解决手机散热难题:五种高效降温方法详细指南

手机烫手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是想给它降温,但有些方法,可得小心,直接放空调出风口对着吹?听起来爽,但冷热交替太剧烈,手机内部说不定会凝结水汽,那可就真是“火上浇油”(不对,是“冰上浇水”?反正更糟),还有更离谱的,放冰箱冷冻室?快打住!这简直是谋杀手机电池,我试过相对安全的方法是,找个金属材质的物品,比如易拉罐、钥匙,先放空调房里吹凉(不是冰冻!),然后隔着纸巾或者薄布,贴在手机背部热量最集中的地方,能起到一点导热散热的作用,或者,干脆让手机歇会儿,屏幕朝下放在光滑的、凉快的玻璃或大理石桌面上,利用接触面帮助散热,这都属于临时抱佛脚,但应急还行。

第五招,终极思考:是不是该“节流”了?或者说,认清现实。

我们得承认,现在的手机性能是强,但一些大型游戏、高质量视频录制,本身就是高负载任务,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就像你让一台小轿车去跑拉力赛,发动机肯定滚烫,这时候,除了前面说的那些,或许我们可以从使用习惯上“妥协”一下,比如玩游戏时,别把画质、帧率开到极限,适当调低一档,温度和续航都会友好很多,或者,别边充电边玩大型游戏,这等于让手机同时进行两项高强度工作,不热才怪,我后来想通了,与其追求极致的、但让手机“高烧不退”的性能,不如找个平衡点,让手机能更持久、更稳定地陪伴我,毕竟,它只是个工具,别让它太受罪,自己也用得舒心点,对吧?

行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都是我的一些零碎经验和想法,没啥系统,但都是实话,希望能给你一点点启发,毕竟,让手机凉快点儿,也是让我们自己用起来更顺心,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