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2018平板处理器天梯图:性能对比与芯片技术深度解析
- 问答
- 2025-10-21 18:04:49
- 2
哎,说到2018年的平板处理器,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个有点尴尬又挺有意思的年份,手机芯片突飞猛进,平板这边呢,感觉像是被按了慢放键,但仔细扒拉扒拉,里头门道还真不少,今天咱就随便聊聊,想到哪说到哪,可能没啥条理,您多担待。
那时候买平板,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苹果的iPad,没错,A系列芯片在平板领域确实是独一档的存在,2018年 iPad Pro 上那颗 A12X Bionic,现在看都觉得有点“怪物”,你说它是个移动芯片吧,它的性能,尤其是GPU部分,猛得不像话,我记得当时看评测,它跑一些图形测试,直接把一些轻薄本给干趴下了,苹果那时候就在搞什么“电脑级性能”的宣传,A12X 确实是底气所在,它用了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八个核心(四个大核四个小核),再加上那个七核心的GPU… 有时候我会想,苹果是不是把给笔记本准备的芯片偷偷塞进平板里了?这种性能溢出,对于当时大部分只是用来看视频、记笔记的用户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但也正是这种浪费,给了iPad Pro在专业领域折腾的资本,不过话说回来,它的发热… 高负载下那个金属后背,也是挺温暖的。
然后看看安卓阵营,哎,就有点唏嘘了,高通那时候的旗舰是骁龙845,这芯片在手机上表现不错,但放到平板上,总感觉有点… 使不上劲?很多安卓旗舰平板用了它,日常用是丝滑的,但一旦涉及到重度游戏或者多任务,跟A12X那种气定神闲比起来,就有点喘粗气了,我觉得问题不全在芯片本身,安卓平板生态对高性能的优化一直是个坎儿,厂商们好像也没太把宝全押在绝对性能上,更多是在屏幕、音响这些外围体验上做文章,骁龙835、660这些中高端芯片在更多平价平板里很常见,够用,但你也别指望有啥惊喜,就是一种“嗯,知道了”的感觉。
华为的海思麒麟当时算是异军突起,麒麟980也是台积电7纳米,用在M5、M6系列平板上,性能上其实已经追得很紧了,CPU多核甚至能和A12X掰掰手腕,GPU弱一些但差距在缩小,它那个双NPU设计,在AI相关的应用上搞了些花样,但你知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性能,是它的续航和通信能力,用麒麟芯片的平板,插卡上网那个信号稳定性,真是没得说,而且功耗控制得挺刁钻,看一天视频还能剩不少电,这大概就是自家芯片的好处,可以软硬件深度整合,可惜啊,后来那些事… 不然现在市场格局可能真不一样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玩家,联发科,2018年他们主要在入门和超低价平板市场默默耕耘,像MT8176之类的芯片,性能嘛,你就别要求太高了,能流畅运行个儿童教育软件、播个720p视频不卡顿,就算完成任务,这些芯片的存在,让几百块钱买个能用的大屏设备成为可能,也算是功德一件了,它们的技术可能不酷炫,但市场需要这种实惠的选择。
回过头看2018年的天梯图,你会发现一个挺明显的断层,顶端是苹果A12X,孤独求败;中间是骁龙845、麒麟980这些手机芯片的“平板版”,努力追赶但总差口气;底下是联发科等负责的走量市场,平板处理器的竞争,远没有手机芯片那么白热化,给人一种“差不多就行”的感觉。
技术层面,2018年其实就是7纳米工艺开始普及的元年,A12X、麒麟980都是受益者,更密的晶体管带来了性能提升和能效优化,但架构上的创新,感觉有点瓶颈期,大家都在堆核心、提频率,缺少那种“哇塞”的突破,AI算力开始被各个厂商挂在嘴边,但实际落到平板端的应用,除了相册分类、语音助手更聪明点,好像也没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那时候大家可能都没想到,后来AI会以这种速度席卷一切。
现在想想,2018年的平板处理器,像是一个过渡期,它在告诉我们,单纯拼峰值性能的时代快到头了,未来的方向是更均衡的体验:能效、AI、与特定场景(比如手写、AR)的深度结合,A12X展示了性能可以有多强,麒麟980提示了整合优化的潜力,而骁龙和联发科则守住了基本盘,每一颗芯片背后,都是厂商对平板这个品类不同的理解和期待,有的把它当电脑的替代品,有的当手机的放大版,有的就当个娱乐终端。
所以你看,这张天梯图,它不光是冷冰冰的性能排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整个行业的纠结、尝试和野心,聊到这儿,我甚至有点怀念那个时代了,虽然有点混乱,但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你说是不是。
本文由酒紫萱于2025-10-21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3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