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2012年笔记本显卡天梯图:性能排行与深度评测全览
- 问答
- 2025-10-21 12:20:43
- 1
哎,2012年啊,现在想起来感觉像上辈子的事了,那会儿我还在用一台宏碁的笔记本,显卡是GT 635M,玩个《上古卷轴5》都得把特效调到最低,画面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但居然也玩得挺开心,今天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想翻翻老黄历,看看那年的显卡天梯图,找找那种…怎么说呢,有点怀旧又有点好笑的滋味。
那时候NVIDIA的Kepler架构刚出来没多久,GTX 600M系列算是风头正劲,旗舰是GTX 680M,用的是GK104核心,现在看参数可能有点寒酸,但在当时可是移动端的性能怪兽,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朋友攒了好久的钱上了台搭载这卡的外星人M17x,跑《战地3》全高特效,帧数能稳在60以上,把我们一帮人给羡慕的…那家伙每次开机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好像启动的不是电脑,是艘宇宙飞船,不过现在想想,那卡功耗和发热也挺吓人的,笔记本风扇转起来跟直升机起飞似的。
AMD那边呢,是HD 7000M系列当家,基于GCN架构,旗舰HD 7970M性能其实跟GTX 680M有得一拼,在某些游戏里甚至还能小胜,但不知道为啥,那会儿AMD在笔记本市场的声音就是比NVIDIA小一点,可能跟驱动优化或者品牌合作有关?我印象里,用A卡的本子通常性价比会高一些,但总让人觉得…不太稳妥,好像驱动哪天就会出点幺蛾子,有个同学买了台戴尔用HD 7870M的,性能是不错,但有一次Windows更新后显卡驱动直接崩了,折腾了半天才弄好,把他给气的。
中端市场就更有意思了,那是真正的混战地带,NVIDIA的GT 650M是个明星产品,很多主流游戏本都用它,性能对于大部分游戏来说算是“够用”了,但“够用”这个词很微妙啊,意思就是你别追求什么极致画质,能跑起来不卡就行,AMD的HD 7770M跟它算是棋逢对手…两者互有胜负,价格也差不多,选哪个真得看具体牌子和散热设计,我那台宏碁的GT 635M,其实就是650M的阉割版,现在看简直弱爆了,但当时还觉得挺宝贝。
再往下,入门级市场就…更是一片混沌了,什么GT 610M,HD 7470M这种卡,说难听点就是亮机卡,除了能显示画面,基本告别大型游戏了,可能就能玩玩《英雄联盟》或者一些老的单机游戏,但偏偏很多三四千块钱的“全能本”就爱用这种卡,还标榜“独立显卡”,忽悠了不少小白,现在回头看,感觉那真是个…充满信息不对称的时代。
翻着这些老资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现在我们都追求光追,DLSS,帧数动不动要上百,但2012年那会儿,大家对于“能玩”的标准低得多,反而更容易获得那种单纯的快乐,一张中端卡,调低特效,忍受着偶尔的卡顿,也能沉浸在游戏世界里,现在设备是强了无数倍,但那种因为硬件性能限制而“将就”着玩的感觉,好像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一种进步吗?当然是,但好像也失去了点什么…说不清。
还有一点挺感慨的,就是那会儿很多显卡的命名方式还挺“朴实”的,数字越大就越厉害,简单直接,不像现在,什么Super,Ti,Max-Q,规则复杂得跟谜语一样,2012年的天梯图,虽然性能层级分明,但看起来反而没那么大压力。
重温2012年的笔记本显卡天梯图,就像翻看一本旧相册,那些型号、那些性能参数,背后连着的是一代玩家的共同记忆,有折腾驱动的烦恼,有攒钱买新机的期待,也有在有限性能下挖掘最大乐趣的单纯,现在这些卡早就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了,但偶尔回头看看,还挺…温暖的。
本文由召安青于2025-10-21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3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