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飞鱼CRM系统五大专业技巧:高效客户管理策略深度解析

哎,说到CRM系统,尤其是我们公司用的这个飞鱼CRM,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刚上手那会儿,简直一头雾水,感觉就是个高级点的电子通讯录嘛,差点就弃用了,但现在,怎么说呢,它几乎成了我每天工作的“数字心脏”,今天没啥条条框框,就随便聊聊我这几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几个特别实在的、让飞鱼CRM真正“活”起来的技巧,不是什么官方指南,纯粹是个人心得,可能有点碎碎念,你凑合听。

第一点,别贪多,先把“联系人”这个地基打瓷实了。 我见过太多人,一上来就想着搞自动化、搞复杂报表,结果连客户的基本信息都乱七八糟的,张三的公司名写的是简称,李四的又写全称,王五甚至只写了个行业,等到你想按公司筛选客户做群体分析时,傻眼了,系统根本识别不出来这是一伙的,我的教训是,强制自己建立一个录入标准,公司名必须用工商注册的全称,哪怕你私下叫它“老王家那个小公司”,系统里也得是“XX市XX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利用好那些自定义字段!飞鱼这点挺灵活,别只用系统自带的“姓名”“电话”,我们团队就给每个客户加了个“臭味相投指数”字段(正式名字叫“合作契合度”),用高中低来标,虽然名字不正经,但真有用,快速判断优先跟进谁,这个过程很枯燥,像整理一个几十年没动过的车库,但一旦整理好,后面找什么都顺手。

飞鱼CRM系统五大专业技巧:高效客户管理策略深度解析

第二,聊聊跟进记录,这是最有温度的部分。 最开始,我的跟进记录写得跟电报似的:“今日电联,报价,对方说考虑。”过俩月再看,完全想不起来当时对方什么语气,是敷衍还是真有兴趣,后来我学乖了,把跟进记录当成微型日记来写,不只是“做了什么”,更要写下“发生了什么”和“我感觉如何”。“今天下午和王总通话18分钟,他那边有点吵,好像在工地,对A方案价格比较敏感,但对我们提到的售后案例很感兴趣,尤其问了B公司的案例细节,感觉他不是单纯比价,更看重落地能力,下次可以重点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哦对了,他提到女儿今年高考,聊了几句,气氛缓和不少。” 这样的记录,几个月后翻看,那个客户的形象、当时的场景都能瞬间复活,跟进起来特别有连贯性,飞鱼的记录模板可以自定义,我就设了几个快捷输入项,但核心还是得逼自己多打几个字,留下有血有肉的细节。

第三,自动化不是偷懒,是让你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飞鱼的自动化工作流功能,一开始我觉得是给大公司用的,我们这小团队用不上,错了,哪怕是最简单的自动化,也能省下不少傻力气,我们设置了一个:当客户状态被标记为“初步意向”时,系统自动发一封预设的邮件,里面包含我们的产品介绍册和典型案例链接,同时在我的待办事项里创建一条“三天后回访该客户”的任务,就这么个小规则,避免了每次都手动发邮件、手动记备忘,关键是,不会忘!人脑是会漏事的,但机器不会,自动化不能乱用,别搞成冰冷的机器轰炸,我们有个反面教材:曾经设置了一个生日自动祝福短信,结果有一次发给了刚刚吵过架差点要解约的客户,尴尬得脚趾抠地……自动化处理的是标准化、重复性的流程,那些需要人情味和判断力的关键节点,必须人亲自上。

飞鱼CRM系统五大专业技巧:高效客户管理策略深度解析

第四,善用“标签”和“分组”,给你的客户画一张动态地图。 飞鱼的标签功能太强大了,但很多人只用它做静态分类,VIP客户”、“潜在客户”,试试动态分组?我可以创建一个分组规则:“最近30天内有过互动(包括打开邮件、点击链接、通话记录),且标签包含‘对XX产品感兴趣’的客户”,这个分组是活的,客户进进出出,系统自动更新,这就像一张实时作战地图,让我一眼就知道,当前最应该集中火力攻坚的是哪一群人,标签也不要乱打,我们吃过亏,一开始标签打得飞起,后来光标签就有上百个,比客户还多,又得花时间整理,现在我们的原则是,标签尽量用动词或短状态,需报价”、“待催款”、“曾投诉”,清晰明了。

第五,也是我最想强调的,把CRM当成一个学习系统,而不仅仅是记录系统。 飞鱼的数据分析报表,别只看个总数,多钻取,多对比,这个月成交的客户,他们从第一次接触到成交,平均周期是多长?哪个渠道来的客户成交率最高?哪个销售阶段的流失率最严重?深入看这些数据,会发现很多反直觉的结论,我们之前一直以为官网来的客户质量最高,后来拉数据一看,反而是某个行业论坛来的小众群体,成交率和客单价都更高,这就直接改变了我们的投放策略,还有,定期回顾那些“失败”的客户记录,看看他们最后卡在了哪个环节,是价格?是功能?还是竞争对手?这个过程不太愉快,像是在揭伤疤,但每复盘一次,团队的作战能力就真实地提升一点。

说白了,飞鱼CRM就是个工具,好的工具能放大你的能力,但代替不了你的思考,它需要你花时间去“养”,把你们的工作习惯、对客户的理解“喂”给它,它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贴心,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吐槽它的某个操作有点反人类,但就像个老伙计,磨合久了,默契自然就来了,希望这点不成熟的小经验,能给你一点启发吧,毕竟,管理客户,说到底就是经营关系,工具只是让这个过程,更有序、更高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