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SATA接口硬盘进化史:天梯图揭示技术迭代与性能对比

SATA接口硬盘进化史:天梯图揭示技术迭代与性能对比

从PATA到SATA:一场接口革命

还记得小时候拆机箱,看到那根又宽又扁的IDE排线(PATA)吗?🤯 每次插拔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折断了针脚,2003年,SATA(Serial ATA)横空出世,直接把带宽从133MB/s(PATA的极限)干到了150MB/s,还甩掉了那根反人类的宽排线,改用细长的数据线——这简直是装机党的福音!

不过第一代SATA(SATA 1.0)其实挺尴尬的,很多机械硬盘连100MB/s都跑不满,性能提升感知不强,但厂商们鸡贼啊,直接铺天盖地宣传“未来接口”,逼着用户换主板……(Intel:这锅我背了?)

SATA接口硬盘进化史:天梯图揭示技术迭代与性能对比

SATA II:机械硬盘的黄金时代

2004年,SATA II带着300MB/s的带宽来了,这次终于有点用了!💪 希捷的Barracuda 7200.10、西数的Caviar Blue这些经典盘,持续读写终于能摸到120-150MB/s,配合NCQ(原生指令队列)技术,多任务响应快了不少。

但这时候的SSD?呵呵,天价!2007年三星第一款消费级SATA SSD——64GB卖$600,速度还只有80MB/s,比机械盘快不了多少,纯属土豪玩具。😅

SATA III:SSD逆袭,机械盘苟延残喘

2010年,SATA III(6Gbps,理论600MB/s)发布,这次是真的革命了!🚀 因为SSD开始爆发:2012年三星840 Pro、镁光M4这些SATA SSD,连续读写直接飙到500MB/s+,4K随机性能吊打机械盘十条街。

SATA接口硬盘进化史:天梯图揭示技术迭代与性能对比

但机械硬盘呢?西数黑盘、希捷酷玩系列拼命堆转速(10000rpm甚至15000rpm),结果噪音起飞、价格血贵,性能还被入门级SSD按在地上摩擦……💀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SATA III的极限,根本不是给机械盘准备的。

天梯图对比:谁在裸泳?

随便拉个SATA硬盘天梯图(比如UserBenchmark的数据库),你会发现:

  • 顶级SATA SSD(如三星870 EVO):550MB/s读,530MB/s写,4K随机80K IOPS
  • 主流机械盘(西数蓝盘):180MB/s读,160MB/s写,4K随机……0.5K IOPS(惨烈)
  • SATA SSD下限(比如某些杂牌):300MB/s读,200MB/s写,用半年掉速成狗🐶

最讽刺的是,现在SATA III反而成了机械盘的棺材板——因为NVMe SSD随便跑3000MB/s+,SATA SSD都算“慢速存储”了,谁还care机械盘那点速度?

SATA接口硬盘进化史:天梯图揭示技术迭代与性能对比

个人踩坑史:SATA的魔幻现实

我自己2015年图便宜买了个某品牌SATA SSD,标称500MB/s,结果用CrystalDiskMark一测,写入掉到200MB/s……客服回复:“亲,这是SLC缓存用完了哦” 😤(后来才知道是QLC颗粒偷跑缓外速度)。

现在回头看,SATA接口就像个中年大叔——曾经辉煌过,但现在被PCIe 4.0/5.0的年轻人按着头打,不过它还没死,毕竟老主板、NAS、仓库盘还得靠它续命……(我的蜗牛星际矿渣NAS至今插着4块SATA盘🤣)

SATA或许只剩情怀

除非机械盘技术突然诈尸(比如HAMR热辅助磁记录真能翻盘),否则SATA接口的命运就是:

  • SSD:被NVMe彻底取代
  • 机械盘:沦为冷存储/监控盘
  • 用户:一边骂“SATA真慢”,一边因为便宜继续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