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小鱼摄影课堂:详解光圈大小区别,助您掌握景深与进光量的奥秘

嘿,朋友们 今天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摄影理论,就唠唠光圈这个老朋友,它呀,就像相机眼睛的瞳孔,会放大缩小,直接决定了你照片的“脾气”和“味道”,我刚摸相机那会儿,总觉得光圈值像个绕口令,f/1.4, f/8, f/16…数字越小光圈反而越大?真是有点反直觉,对吧?当时可没少犯迷糊,拍出一堆要么背景糊成一片、要么整个画面都像蒙了层灰的照片。😅

先说说大光圈,f/1.8 或者 f/2.8 这种,这就像是把相机的瞳孔张得大大的,特别贪“光”,在光线不好的地方,比如咖啡馆里那种昏黄的灯光下,它的优势就太明显了,你不用把相机调得吱哇乱叫(高感光度),就能获得干净明亮的画面,但大光圈最迷人的地方,是它能创造出那种背景虚化得一塌糊涂的效果,我们叫它“浅景深”,你专注地看着主体,比如一朵带着露珠的玫瑰,或者心爱之人眼眸里的光晕,而它身后的一切都融化成了柔美的色块,这种隔离感,特别能讲故事,把观众的视线牢牢锁在你想要的地方,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用 f/1.8 拍我家那只懒猫的胡须,背景的沙发花纹虚化成了一片奶油色,那一刻真的…有种魔法般的心动。🎯 大光圈也有脾气,它对焦就像在走钢丝,稍微一动,可能你想突出的眼睛就虚了,反而拍清了它的鼻子尖,你得耐心点,跟它磨合。

小鱼摄影课堂:详解光圈大小区别,助您掌握景深与进光量的奥秘

那么小光圈呢,f/11 或 f/16 甚至更小,这时候相机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缝了,像个严谨的科学家,它放进来的光少,所以你得有耐心,要么光线足够猛烈,要么就得乖乖用三脚架,听着快门发出那种慢悠悠的“咔嚓”声,它的好处是,景深变得特别“深”,从你脚前的石头到天边的山脉,几乎都能拍得清清楚楚,拍那种宏大的风光,比如站在山顶,眼前是层峦叠嶂,你就需要小光圈来帮你记录下这全部的壮阔细节,还有街头摄影,有时候你不想只突出某一个人,而是想把整个环境、那种熙熙攘攘的氛围都囊括进来,小光圈就能给你一个“全盘托收”的叙事感,但说实话 有时候画面里东西太全了,反而会显得有点…平淡,缺少一个视觉的落脚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取舍吧。

小鱼摄影课堂:详解光圈大小区别,助您掌握景深与进光量的奥秘

你看,光圈大小,说到底就是在玩一场光和清晰度的游戏,大光圈,是感性的诗人,它追求氛围和情绪,让你专注于瞬间的感动;小光圈,是理性的建筑师,它要的是结构和细节,帮你勾勒出世界的全貌,没有谁更好,就像你心情不同会想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样,我刚学摄影时,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用大光圈虚化掉,觉得那才叫“专业” 现在嘛,反而会更仔细地琢磨,眼前的这个场景,我究竟想表达什么?是想制造一个温柔的梦,还是呈现一段坚实的现实?

哦对了,还有个有趣的小实验,你可以找个周末的下午,就拍你书桌上的一个水杯,固定好相机,从最大的光圈开始,f/2.8,拍一张,然后逐步调小光圈,f/5.6, f/8, f/16…一路拍下去,回头在电脑上翻看这一系列照片,你会非常直观地看到背景是如何从模糊一点点变得清晰的,那个杯子和后面书架的关系在微妙地变化,这个过程的体会,比看十篇教程都来得深刻,我当初就是这么干的,虽然折腾了一下午,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爽透了!

别把光圈当成一个冷冰冰的参数,它就是你手中的魔法旋钮,拧到哪里,就能变出不同的视觉魔法,多拍,多试,甚至多“犯错”,慢慢地,你就能凭感觉就知道该用哪个光圈来诉说此刻的心情了,摄影的乐趣,不就在这些摸索和发现里嘛,希望这点碎碎念,能给你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启发,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