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全面解析2019手机芯片天梯:技术演进与性能对比深度揭秘

哎呀 说到2019年的手机芯片 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年份…现在回想起来 感觉像是爆发前夜的最后一次深呼吸,高通还在挤牙膏 联发科试图翻身 华为海思已经悄悄爬到山顶了…而苹果 永远活在自己的节奏里,那时候谁能想到 后来会变成这样呢?

记得当时评测圈有个梗 说看芯片发布会比看悬疑片还刺激,厂商总爱用那种…你懂的 特别夸张的比喻 性能怪兽”“革命性架构”…但实际拆开看 好多都是把去年的配方换个名字,但2019年确实有几个关键转折点 比如麒麟990直接集成了5G基带 那时候高通还在外挂X50呢 耗电和发热简直…唉。

其实那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端芯片的混战,骁龙730G 麒麟810 联发科G90T 打得不可开交,特别是麒麟810 用上7nm工艺 直接把中端机性能拉高了一个档次,我当时测荣耀9X 连续玩三小时游戏居然不怎么烫…吓得我赶紧看了看手机型号 以为拿错了旗舰机,这种降维打击让高通特别被动 后来紧急推出骁龙765G救场 但口碑已经…嗯你懂的。

说到架构 那年ARM的Cortex-A76真是劳模 从旗舰到中端都在用,但有意思的是 同样A76核心 不同厂商调校出来完全是两种东西,比如骁龙855的A76频率飙到2.84GHz 像打了鸡血 而三星Exynos 9825就保守很多…可能跟当时三星代工工艺有关?不过发热控制倒是好一些,这种细节现在很少人提了 大家都只看跑分数字 其实持续性能输出才是关键啊。

GPU方面 高通的Adreno一直独孤求败,但麒麟990的Mali-G76堆了16个核心 硬是靠规模弥补了架构劣势,我记得测试光明山脉时 帧率波动比骁龙855 Plus还小…虽然最高帧率低一点,这就像长跑和短跑的差别 有些人开局猛冲 有些人稳扎稳打,用户其实更该关心自己属于哪种使用场景…可惜评测视频只会说“吊打”“翻车”这种词。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NPU,华为从麒麟970就开始搞独立AI芯片 到990已经第三代了,当时很多人觉得AI是噱头 直到发现照片夜景模式、语音助手响应速度真的和别家拉开差距…联发科后来在G90T里也塞了APU 但效果就…咳咳,现在回头看 那确实是手机AI计算的启蒙期 就像2007年的手机触控屏。

散热设计也是门玄学,同样是7nm 骁龙855在小米9上玩原神十分钟就降亮度 而一加7 Pro就能撑更久…这还牵扯到手机厂商的调校策略,有些品牌为了跑分好看 默认模式就激进降分辨率 被发现后还被骂上热搜,其实用户要的不过是诚实的数据 何必呢。

5G基带那年真是群魔乱舞…华为巴龙5000支持SA/NSA 高通X50只支持NSA 联发科M70还在图纸上,现在说这些术语可能没人记得了 但当时可是决定手机能不能用满五年的关键,我见过有人因为买错5G版本 第二年就只能当4G手机用…这种技术过渡期的坑 厂商从来不会明说。

翻看当年的测试数据 发现个有趣现象:芯片峰值性能每年涨30% 但日常使用体验提升可能不到10%,因为APP厂商永远只会追着最低配置做优化…这就像高速公路修得再宽 出口只有两条车道,所以2020年之后 大家开始强调能效比 可能也是意识到单纯堆参数没意义了。

现在写这些 突然有点怀念那个还能拆后盖换电池的年代…虽然芯片性能只有现在的零头,技术进步当然好 但有时候觉得我们是不是被参数绑架了?就像2019年很多人纠结骁龙855和麒麟990谁多跑5万分 却忘了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5万分吗…

(写到这里突然断网了 不知道保存上没有…算了就这样吧)

全面解析2019手机芯片天梯:技术演进与性能对比深度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