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以创新教育模式锻造未来行业领军者
- 问答
- 2025-10-06 17:02:32
- 1
上海大学这几年在搞的创新教育,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怀疑,大学嘛,不都是上课、考试、论文老三样?但他们好像真不太一样,我有个表弟在那儿读智能制造,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折腾机器人,周末都不着家,他跟我说:“哥,我们上课像是在‘做项目’,不像在‘被讲课’。” 行吧,听起来有点意思。
他们搞的不是那种摆拍的“创新”,而是把企业真实的问题搬进课堂,比如和上汽、商飞这些企业合作,学生组队去解决产线上的实际难题——怎么优化装配流程、怎么用AI做质检,这些东西,说实话,课本里根本学不到,我表弟去年参与了一个物流分拣系统的项目,调试到凌晨三点,一边骂娘一边兴奋地给我发消息:“跑通了!真的能用!” 这种“真刀真枪”的体验,比背十本理论更有冲击力。
而且他们好像特别怕学生变成“标准品”,跨学科选课自由度很大,文科生能选修数据可视化,工科生也能蹭电影学院的叙事课,我认识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女生,跑去和计算机系的同学一起做城市交通模拟,用算法模拟人群行为——她说:“原来社会问题可以用代码拆解,太酷了。” 这种跨界混搭,容易让人突然开窍。
但你说这模式完美吗?未必,有时候项目太密集,学生累得嗷嗷叫;有些合作企业给的课题太实际,缺乏长期价值,还有个朋友吐槽:“老师总说‘你们自己摸索’,但摸索完了也没个标准答案,心里虚啊。” 这种“不安全感”其实也是创新的一部分吧,现实世界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解。
最近去了趟他们的毕业展,看到一个团队做了套残疾人用的脑机接口交互设备,虽然不是多么高科技,但设计思路特别细腻——能感受到那种“想帮到具体的人”的温度,有个学生跟我说:“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里那些让人难受的问题。”
上海大学这种搞法,说到底是在赌一件事: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人学会面对不确定,它不保证每个人变成天才,但至少能让学生离开校园时,少一点纸上谈兵的稚气,多一点“我能折腾点实在东西”的底气,至于能不能批量产出领军者?谁也不敢打包票,但看着那群一边啃面包一边调代码的年轻人,总觉得未来可能会有点不一样。
本文由雪和泽于2025-10-06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2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