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2013 vs 2023显卡天梯图:十年技术演进与性能差异深度剖析

2013 vs 2023显卡天梯图:十年了,显卡到底经历了什么鬼变化?

说实话,十年前我还在用GTX 760打《英雄联盟》,帧数偶尔掉到60以下就忍不住想骂人,现在呢?我侄子用RTX 4060玩光追版《赛博朋克2077》,还问我“这画面为啥有时候会卡”——我真想把他扔回2013年去体验一下什么叫真正的“PowerPoint游戏体验”。

十年,显卡这玩意儿的变化简直像换了个物种,有时候翻出以前的天梯图对比,感觉像在看古早的手机进化史:从诺基亚砸核桃到iPhone 15 Pro Max… 显卡也是,从“能亮机就行”到“没DLSS 3.0我都不好意思开机”。


2013年:显卡还在“比大小”的时代

回想2013年,显卡圈最火的梗是什么?——“核弹厂”英伟达和“农企”AMD互相掐架,比的是谁家芯片面积大、谁的散热器更重,那时候的旗舰是GTX Titan,靠着2688个CUDA核心和6GB显存称王称霸,但价格直接飙到7000块以上(当时我大学室友看了价格说“这卡够我活两年”)。

2013 vs 2023显卡天梯图:十年技术演进与性能差异深度剖析

而AMD那边则是R9 290X,用着Hawaii核心和512bit显存位宽,性能勉强能打,但功耗和发热简直像电暖气——我记得当年贴吧有人调侃“冬天用AMD,暖气费省一半”。

但说实话,那时的技术迭代更像“堆料”,28nm制程卡了整整五年,大家拼命加晶体管、扩规模,但架构创新慢得像蜗牛,光追?AI超分辨率?不存在的,玩家们比来比去无非就是“显存多大”“位宽多少”,甚至有人迷信“三风扇比双风扇强”——现在想想真是朴素得可爱。


2023年:显卡变成“黑科技集合体”

现在呢?显卡早就不只是“图形处理器”了,简直是台微型超算,RTX 4090的CUDA核心数量涨到16384个——比十年前多了整整6倍!但最离谱的不是规模,是技术路线彻底变了:

2013 vs 2023显卡天梯图:十年技术演进与性能差异深度剖析

  • 光追和DLSS:2018年英伟达第一次搞实时光线追踪时,很多人吐槽“帧数砍半的玩具”,但现在DLSS 3.0的帧生成技术居然能让游戏帧数翻倍… 这骚操作我至今没完全搞懂,但用着真香;
  • AI掺和一切:AMD也学了FSR,英特尔搞了XeSS,连驱动设置都开始用AI推荐——以前得自己折腾超频参数,现在显卡居然会“自己学”怎么跑更快;
  • 制程和功耗暴走:台积电4nm工艺让晶体管密度爆炸,但功耗反而成了新问题,RTX 4090默认功耗450W,超频能冲到600W以上(我朋友吐槽说“电表倒转技术”),散热器做得比我的猫还重。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显卡市场反而更让人纠结,十年前咬咬牙买旗舰能用三四年,现在呢?RTX 5060的爆料都在传了,40系还没捂热乎… 技术迭代快得让人心累。


性能差距?简直是降维打击

如果非要用数据说话,2013年的旗舰GTX Titan在Time Spy跑分里大概能拿5000分左右,而RTX 4090… 直接冲到35000分以上,七倍差距什么概念?相当于让博尔特和小区保安赛跑。

但更关键的是体验断层:十年前4K游戏是极客的玩具,现在4K+光追+高刷成了高端标配;十年前多屏输出算黑科技,现在一块卡能同时带两台8K显示器… 甚至玩VR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眩晕呕吐了。

2013 vs 2023显卡天梯图:十年技术演进与性能差异深度剖析

不过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低端卡反而进步缓慢,2023年的RTX 3050和2013年的GTX 760相比,性能涨了三倍多,但价格却没差太多(当年760首发1799元,3050大约1899元),看来资本家们永远知道怎么割韭菜(苦笑)。


一些不完整的思考

我有时候会想,显卡发展这么快,到底是谁在推动?游戏玩家?矿老板?还是AI公司?说真的,没有加密货币和机器学习的需求,显卡可能不会这么“卷”,但反过来,成本也越来越吓人——以前5000块算顶级卡,现在一万五的RTX 4090还被说“性价比不错”…

AMD和英伟达的路线也越来越不一样:一个死磕传统性能+性价比,一个狂点技术树+生态绑定,2023年买卡不像选硬件,倒像站队——你是“A炮”还是“N吹”?

最后吐槽一句:显卡散热器设计能不能别再堆料了?现在中端卡都三风扇起步,机箱里塞得满满当当… 下次装机我可能得先买个液压钳。


十年过去,显卡早就不是当年的傻大粗黑盒子了,但有一点没变:。(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