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创新识字轻松入门:融合趣味与效率的学习之道点亮语言能力

我的趣味学习实验

记得小时候,我总觉得认字是件苦差事,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生字表,抄写、默写、再抄写,好像永远也看不到尽头,那时候我常想,要是识字能像打游戏或者看动画片一样有意思,该多好?没想到,多年后我自己竟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让识字这件事变得轻松,甚至有点上瘾。

这一切的起点,其实有点偶然,去年我小侄子开始学认字,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我突然想起自己当年的痛苦,我决定做个小实验——能不能用“玩”的方式,让他不知不觉记住那些字?

我们是从“字源故事”开始的,休”字,我告诉他:你看,一个人(亻)靠在树(木)旁边,不就是休息吗?他一下子笑了,说“好像一个小人在乘凉”,没想到,三天后他看到公园长椅,竟然主动说:“叔叔,我们在‘休’息一下吧!”那一刻我有点惊喜——原来换个角度,字的背后还藏着这么多小剧场。

后来,我又尝试把字变成“视觉谜题”,雨”字,那些点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雨滴;“山”字根本就是三座小山的轮廓,我甚至和他一起用橡皮泥捏出字形,或者用乐高搭出来,动手的过程里,字不再是平面的符号,而成了可触摸、可玩耍的东西。

创新识字轻松入门:融合趣味与效率的学习之道点亮语言能力

但真正让我看到效果的,是“生活渗透法”,我不再刻意安排“识字时间”,而是把字揉进生活里,超市货架成了我们的识字课堂——“牛奶”“饼干”“苹果”,每个包装都是现成的教具;走在路上,读招牌、看路标,连外卖单子都成了认字材料,不知不觉间,他开始主动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词怎么读?”

有意思的是,这种“游戏化”学习对我自己也有效,为了教他,我重新学起了繁体字,甚至开始琢磨甲骨文,某个周末,我们一起翻《说文解字》,对着古人画的象形文字猜来猜去,笑得前仰后合,原来,当学习变成探索,压力就悄悄变成了乐趣。

不是所有方法都立竿见影,有些字确实枯燥,的”“地”“得”,解释起来连我自己都头疼,有时候他也会不耐烦,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学这个?”这种时候,我就停下来,换个方式——或许唱个带歌词的儿歌,或许玩一轮“汉字扑克”(我自己用卡片做的),甚至干脆放弃,改天再试。

创新识字轻松入门:融合趣味与效率的学习之道点亮语言能力

慢慢地我发现,效率最高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最不“像学习”的时候,比如他偶然发现自己能读出动画片字幕时的得意,或者突然看懂玩具说明书时的兴奋,识字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成了解锁新世界的工具。

如今回头看,我觉得识字教育的核心,或许不是“教多少”,而是“点燃兴趣”,就像点灯一样,一旦找到了开关,光芒自己就会蔓延开来,那些我们以为枯燥的知识,其实都藏着好奇心的入口——只是需要我们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把它打开。

我的实验还在继续,下一步,我想试试把方言词、网络新词也纳入我们的“游戏”,让语言学习变得更鲜活,毕竟,文字是活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自己“学过”识字,只是因为早已习惯了用字去感受、去表达、去连接更大的世界,而那一瞬间的豁然开朗,或许才是语言最原始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