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AMD Vega核显架构深度剖析:性能跃升与技术亮点全览

关于AMD Vega这个核显,说实话,第一次在笔电上跑起《赛博朋克2077》低画质居然没爆显存的时候,我是有点懵的,不是因为它多强——毕竟帧数也就三十几,而是因为,它居然能跑,这玩意儿,说到底已经是好几年前的架构了,怎么还能打?

Vega这个架构,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比Intel核显强”,但到底强在哪,又为什么后来突然就“消失”了,其实挺有意思,它不是完美产物,甚至有点AMD式“偏科”——技术很激进,但落地有点踉跄。

AMD Vega核显架构深度剖析:性能跃升与技术亮点全览

先从最核心的来:NCU(Next Compute Unit),Vega最大的变化在这里,它不再像之前GCN那样死抠图形管线,而是把流处理器做得更通用,更像CPU的思路,这招其实挺险的,因为游戏不一定吃这套,但AMD赌的是——未来的负载不会只有游戏,后来机器学习、轻量渲染确实吃掉了不少这类算力,我试过用Vega 11跑一些AI画图工具,虽然慢,但它真能出图,Intel那边就基本趴窝。

然后就是HBM显存,这个真是……典型AMD式激进,把显存和GPU堆在一起,带宽直接起飞,理论上,这对高分辨率纹理和复杂着色非常有利,但问题也来了:贵,发热大,良率还低,你想想,一台四五千的笔记本给你塞HBM?不可能,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大部分Vega产品,其实还是搭配DDR4共享内存,AMD搞了个HBCC(高带宽缓存控制器)来补救,让系统内存能模拟显存用,但这个功能在消费端基本没怎么激活,我拆过一台搭载Vega的迷你主机,看到那颗HBM2颗粒时真的有点感动,像看到了一匹被笼头拴住的野马。

AMD Vega核显架构深度剖析:性能跃升与技术亮点全览

说到实际表现,Vega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不是跑分,而是某些特定场景下的韧性,比如黑苹果,之前折腾一台老AMD笔记本,Vega 8驱动完善度惊人,Final Cut Pro能硬解HEVC,Adobe系列也基本流畅,反观同期Intel Iris,参数好看,但生产力环境下动不动就卡缓存或驱动崩掉,这种“糙但能用,甚至偶尔超常发挥”的体验,很AMD。

但Vega也真不是没翻过车,早期驱动功耗控制简直灾难,插电和电池下的性能能差一倍,我有次开会前用Vega本改PPT,电池模式下居然卡到动画都播不动——后来才知道是驱动调度问题,得手动调电源策略,这种细节上的粗糙,让Vega在实际体验中口碑两极分化。

回头看,Vega像是一次技术理想主义的小规模实验,它没彻底改变世界,但确实把HBM、通用计算单元这些概念推到了主流视野里,后来RDNA架构能那么利落,多少也靠Vega趟过了坑,如果你现在还能找到一台Vega核显的设备,别急着嫌弃——插上电,更新最新驱动(AMD后期优化真努力了),说不定会觉得它老当益壮。

说到底,架构这东西,参数之外都是人性,Vega不完美,但它的挣扎和坚持,比一堆完美无缺的PPT更值得写两笔。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以前用Vega玩《荒野大镖客2》的日子,分辨率降到720p,风扇嚎得像起飞的拖拉机……但,能玩,真的能玩。)

AMD Vega核显架构深度剖析:性能跃升与技术亮点全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