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2017年10月手机CPU天梯排行榜:全面解析主流处理器性能表现

2017年10月手机CPU天梯榜:一场混战与我的烫手回忆 🔥

翻出抽屉里那台2017年买的手机,按下电源键——嚯,居然还能亮!这熟悉的卡顿感瞬间把我拽回了六年前那个秋天,当时为了挑个新手机,我可是把什么“天梯榜”、“性能排行”翻了个底朝天,满脑子都是骁龙、麒麟、联发科…还有那个永远的神,苹果A系,现在回头看,那会儿的处理器江湖,真是热闹得不行,各家绝活频出,槽点也同样鲜明。🤔

🔥 安卓阵营:骁龙稳坐王座,麒麟初露锋芒,联发科...唉

  1. 高通骁龙 835:安卓顶流的“烫手山芋”

    • 地位: 毫无争议的安卓旗舰扛把子,当时我朋友咬牙买了台小米6,天天跟我嘚瑟“丝滑流畅”,打《王者荣耀》开高帧率确实稳得一批(虽然团战激烈时后盖能煎鸡蛋🍳),各家旗舰,什么三星S8、一加5、HTC U11,清一色靠它撑场面。
    • 体验: 性能是真顶,10nm工艺在当时算先进了,功耗比前代火龙821强太多(我那台821的小米5S,夏天户外用一会儿就烫得想扔嘉陵江里💢),但说实话,“热” 依然是它的标签,我那朋友的小米6,玩半小时吃鸡,边框温度绝对能暖手,冬天倒是挺实用(苦笑),续航嘛,中规中矩,重度使用一天一充跑不掉。
    • 个人吐槽: 性能强是强,但总觉得高通挤牙膏,GPU(Adreno 540)是猛,但CPU(Kryo 280)架构感觉就是A73小改款?而且那个年代,散热堆料普遍不足,再好的U也架不住厂商省钱啊!导致835实际体验经常在“真香”和“真烫”之间反复横跳。🤷‍♂️
  2. 华为海思麒麟 970:AI芯片?未来可期!

    • 地位: 华为Mate 10系列的“核芯武器”,最大噱头就是那个独立NPU(寒武纪1A),当时铺天盖地的“AI芯片”宣传,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心想手机真要成精了?🤖
    • 体验: CPU性能(4xA73+4xA53)其实跟835的Kryo比,单核还是弱一点,多核差不多,GPU(Mali-G72 MP12)嘛...华为传统弱项,玩大型3D游戏,崩坏3》,帧率波动比835机型明显大点,发热控制倒还行(至少比火龙821时代强多了),那个NPU...初期真没感觉出来有啥颠覆性体验,也就相册里自动识别人物场景有点意思,或者给照片背景虚化算得快一点?感觉更多是秀肌肉和占位未来
    • 个人见解: 970的意义不在于当时多强,而在于华为敢砸钱搞差异化!NPU这个概念炒热了,虽然早期应用场景有限,但给后来AI拍照、语音助手啥的铺了路,性能上算是站稳了高端脚跟,让麒麟真正有底气和骁龙掰手腕了(虽然GPU还是被吐槽“爵士不玩游戏”😂),我那用Mate 10 Pro的同事,对拍照赞不绝口,但对游戏性能就...嗯,笑而不语。
  3. 三星Exynos 8895:冰火两重天

    • 地位: 三星Galaxy S8/S8+/Note8 国际版(非骁龙版)的芯,自研猫鼬M2核心+公版A53,纸面参数很唬人。
    • 体验: 这U的评价真是两极分化严重!CPU单核猛(尤其M2大核),多核也强,但GPU(Mali-G71 MP20)...三星的调度和散热玄学又来了!有些机器调得好,体验丝滑;有些就疯狂降频,玩着玩着就卡顿,发热也不小,我那会儿摸过一台欧版S8+,日常用飞快,但一跑分或者长时间游戏,后盖温度飙升,帧数也开始坐过山车🎢,体验不如同期的835稳定,续航普遍反映比骁龙版稍差。
    • 个人嘀咕: 三星的芯片,总有种“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的感觉?自研大核想法是好的,但能效比和稳定性调教,跟高通比还是差点火候,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批次,体验差异有点迷。
  4. 联发科Helio X30:最后的倔强与...凉凉

    • 地位: MTK冲击高端的“绝唱”,10核三丛集(2xA73+4xA53+4xA35),PPT上看着很美,主要用在魅族Pro 7/Plus 上(就是那个背面带画屏的“窗”)。
    • 体验: 大写的尴尬! 性能别说打835了,跟上一代骁龙821比都占不到便宜,那个奇葩的10核设计,调度起来一团糟,经常小核干瞪眼大核睡大觉,导致日常流畅度都成问题,功耗?呵呵,10nm也救不了它的“热情”,魅族Pro 7 销量惨淡,X30要背大锅!我当时在店里把玩Pro 7,开几个App切换就感觉不跟手,发热也明显,瞬间拔草,那个画屏...除了看时间还能干啥?鸡肋!
    • 个人感慨: X30的失败,基本宣告了MTK在高端市场的退场💔,从此“一核有难,九核围观”成了联发科洗不掉的梗,看着它从当年的“山寨机之王”到冲击高端屡屡受挫,也是唏嘘,后面就专心搞中低端P系列去了。

🍎 苹果A11 Bionic:孤独求败的“怪物”

  • 地位: iPhone 8/8 Plus/X 专属,碾压众生的存在,A系芯片,懂的都懂,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
  • 体验: 这性能...放到2017年底简直是外星科技!🤯 自研CPU(2大核Monsoon+4小核Mistral),单核性能秒天秒地秒空气,多核也轻松超越所有安卓旗舰,自研GPU(三核心)同样强无敌,配合iOS的神优化,游戏体验丝滑得不像话,发热控制还贼好(双层主板设计的iPhone X 另说...),那个神经引擎(Neural Engine)更是实打实提升了Face ID的速度和流畅度,还有AR应用,体验吊打同期安卓的“AI”概念。
  • 个人震撼: 当时拿着同事的iPhone X 玩《无尽之剑》Demo,那画面、那流畅度...再看看自己手里的小米5S,瞬间觉得手里的821不香了,A11的强大不仅是硬件,更是软硬件结合的恐怖效率,安卓阵营还在堆散热、拼调度,苹果这边已经轻描淡写地甩开一个身位了,贵是真贵,但强也是真强!💪

📊 天梯榜?不如说是“用户体验温度计”🌡️

回头看2017年10月这个节点:

  • 顶级性能: A11 Bionic (苹果) >> 骁龙835 ≈ Exynos 8895 (调教好的) > 麒麟970 (CPU接近,GPU弱一档)
  • 高端守门/中端王者: 骁龙821/820(老当益壮但发热感人)、骁龙660(神U!OV华米中高端主力,均衡之王)
  • ...其他: Helio X30(一声叹息)、麒麟960(前代,性能尚可但能效一般)、骁龙6系/4系(走量担当)

我的核心感受是:那一年,跑分已经不能完全代表体验了。 散热、系统调度、软件优化,甚至厂商的“堆料”诚意,对实际体验的影响越来越大,835很强,但可能被散热拖垮;970的AI很炫,但落地无声;X30的10核很唬人,结果成了笑话;A11...嗯,它负责告诉安卓阵营什么叫“代差”。😅

现在摸着这台还能开机的老伙计,除了怀念,更多的是感慨技术迭代之快,当年纠结半天的“顶级性能”,如今可能连入门机都不如,但那份研究参数、对比体验、甚至吐槽发热的乐趣,倒是成了数码爱好者独有的回忆,下次换手机,天梯榜可能还是会看,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真正适合自己、不烫手也不闹心的“芯”吧。✨

2017年10月手机CPU天梯排行榜:全面解析主流处理器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