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华硕N55: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带来的专业级音乐娱乐新境界
- 问答
- 2025-09-28 04:48:12
- 2
聆听华硕N55:那场被遗忘的声浪,以及我膝盖上的余温
朋友把那个略显笨重的黑色盒子递给我时,我正抱怨着手里那台超薄本的声音——像隔着毛玻璃听人说话,空洞又遥远,他咧嘴一笑:“试试这个,老家伙了,但能‘听’。” 我半信半疑地掀开华硕N55的顶盖,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拉丝面板,心里嘀咕:一台笔记本,还能指望什么“声浪”?
第一次按下播放键,我膝盖上的世界变了。
不是从耳机孔,是直接从那机身两侧的格栅里涌出来的,放的是《环太平洋》里机甲“危险流浪者”启动的轰鸣,真的,那低音!它不像普通笔记本扬声器那样单薄地敲打耳膜,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有体积感的震动,从笔记本底部扎实地传递到我腿上,顺着骨头爬上来,胸腔都跟着微微发麻,我下意识地低头看,仿佛膝盖上蹲伏的不是电脑,而是一头沉睡的、正被唤醒的钢铁巨兽,朋友在旁边得意地挑眉:“Bang & Olufsen ICEpower 联名调校,没骗你吧?这老N55,声音是‘长’在骨头里的。”
那晚,我们用它看了半部电影,当机甲拳头砸向怪兽,音浪裹挟着金属扭曲的嘶吼和建筑崩塌的碎裂声,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横冲直撞,隔壁室友愤怒地捶墙抗议,我们才大笑着调低音量——这笨重的家伙,它的“表达欲”过于旺盛了,像一头未被驯服的年轻野兽,只想把所有的声音细节,不管不顾地、蓬蓬勃勃地塞满整个空间。
后来这台N55短暂地成了我的“影音据点”,深夜赶稿疲惫不堪时,我会点开一张爵士现场专辑,萨克斯风的声音不再是扁平的线条,它有了圆润的腔体感,气流的摩擦、按键轻微的金属碰撞,甚至乐手换气时那微妙的停顿,都异常清晰地从那对小小的格栅里流淌出来,带着一种近乎“毛茸茸”的质感,萦绕在堆满书籍和杂物的书桌上方。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沉浸”并非需要多么昂贵的耳机或环绕音响——当声音拥有了足够的重量、纹理和空间感,哪怕只是从眼前这台方方正正的机器里发出,也足以在精神疲惫的荒原上,硬生生凿开一个供人喘息的小小绿洲。
它绝非完美情人,这“声浪怪兽”的体重绝对感人,塞进背包像背了半块砖头,带它出门需要一点“爱的决心”,那标志性的巧克力键盘,键程长而绵软,敲击时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对习惯了机械键盘清脆手感的我来说,写长文时偶尔会怀念更利落的反馈,还有那屏幕,以今天的眼光看,边框厚得能跑马,色彩也带着点旧时光特有的温吞。它像一位固执的老派绅士,优点和缺点都如此鲜明,毫不掩饰,也拒绝被时代轻易同化。
后来,更轻更快的笔记本层出不穷,N55渐渐被束之高阁,最终在一次搬家时,带着它沉甸甸的躯体和依然完好的喇叭,被留在了旧居,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一张刻录的CD,是当年用它循环播放过无数遍的电影原声,鬼使神差地,我把它塞进现在这台轻薄本的光驱——声音出来了,清晰,准确,技术指标无可挑剔,但膝盖上,再也没有了那种沉甸甸的、带着体温的震动;耳朵里,也再没有那种被声音的“实体”温柔包裹、甚至有点蛮横地填满的感觉。
技术永远在狂奔向前,把“够用”和“便携”的旗帜插满高地,但总有些东西,在追求极致的薄与轻时,被无声地遗落在身后——比如那种近乎笨拙的、想把整个声音世界都揉碎了塞给你的热情,比如膝盖上那份沉甸甸的、带着轰鸣的暖意。
我合上现在这台轻若无物的笔记本,屏幕漆黑,映出自己有点走神的脸,窗外城市的噪音模糊地传来,忽然无比怀念那个被室友捶墙的夜晚,怀念膝盖上那台黑色方盒子里,涌出的、不管不顾的声浪,那感觉,就像怀念一个嗓门洪亮、热情过剩的老朋友——他或许不够精致,不够体面,但他曾用尽全力,为你推开过一扇通往声音奇境的门,门后是震得膝盖发麻的纯粹快乐。
咖啡凉了,猫跳上桌子,踩过键盘,留下一串乱码,我回过神,笑了笑,有些声音,注定只属于某个笨重的、发热的、带着旧时光印记的方盒子,和那个愿意为一场“声浪”而忍受沉重与噪音的、年轻的自己。
本文由召安青于2025-09-28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aw.haoid.cn/wenda/1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