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游戏实名认证实施,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网络环境屏障

那道看似坚固的“墙”与墙角的裂缝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光幽幽地映在脸上,手指机械地滑动着屏幕里的虚拟战场,我猛然惊醒——这已是我连续第三晚熬到此时,一个成年人的失控尚且如此,那些心智未熟的孩子呢?当指尖的狂欢撞上成长的脆弱,游戏实名认证这堵墙,真的能拦住他们吗?

我隔壁邻居家的小学生阿哲,才五年级,已是某款热门射击游戏的“资深玩家”,他爸曾得意地向我展示儿子在游戏里的“辉煌战绩”,言语间竟有几分自豪,直到某天深夜,阿哲妈妈气急败坏地敲开我家门,说孩子用爷爷的身份证完成了实名认证,偷偷充值了近两千元买皮肤装备——那几乎是老人半个月的退休金,爷爷的身份证号,成了孩子绕过“墙”的万能钥匙,那一刻,所谓的“认证屏障”,在亲情与监管的缝隙里,脆弱得像个笑话。

游戏实名认证实施,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网络环境屏障

我们以为输入一串数字、一个名字,就能在虚拟世界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可现实呢?身份证信息在家庭内部几乎透明流转,租号、买号的黑灰产业链在监管的阴影里暗自滋长,这堵墙,远非密不透风,它更像一张筛子,筛掉了最老实的孩子,却挡不住那些更“机灵”、更“有资源”的未成年人。

更深的无力感在于,当孩子沉溺其中,我们总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游戏本身,指向那堵“墙”筑得不够高、不够厚,可谁又曾真正凝视过墙角的裂缝?当家长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当陪伴的缺失被游戏的声光填满,实名认证再严密,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创可贴,游戏公司呢?他们当然知道深夜频繁登录的“60岁玩家”有多可疑,但主动的人脸识别抽查?那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与潜在的用户流失风险——在商业利益面前,这堵墙的“施工质量”,有时不得不打个折扣。

游戏实名认证实施,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网络环境屏障

游戏实名认证,绝非一剂万能解药,它是一道必要的门槛,但绝非终点,当孩子用爷爷的身份证轻松翻越屏障,当深夜的游戏世界依然充斥着稚嫩却亢奋的语音,我们该明白:真正坚固的屏障,从来不在冰冷的数字认证里。

它在我们放下手机时真诚的陪伴眼神里,在理解而非粗暴禁止的沟通智慧里,更在整个社会对“娱乐”与“沉迷”界限的清醒共识里,认证系统可以不断升级加固,但若人心的“漏洞”不去修补,再精密的防火墙,也拦不住那颗渴望在虚拟中寻找慰藉的稚嫩心灵。

凌晨的游戏界面依然亮着,那串代表“已认证”的绿色小字在屏幕角落闪烁,平静得近乎讽刺,墙立在那里,但孩子们总能找到翻越的路径——真正需要被“认证”的,或许是我们面对诱惑时共同的人性弱点,以及那份守护成长的、笨拙却必须坚持的责任心。